雨下得正密,拐進巷子想躲雨,卻意外撞進一片食物的萬國博覽會。「Fusion超市」的招牌低調掛著,推開門,濕冷的空氣瞬間被各種難以名狀的香氣取代——不是熟悉的麵包香或咖啡味,而是一種更野性、更繽紛的混雜氣息。冷藏櫃裡,日本鹿兒島的A5和牛油花細密得像藝術品,旁邊緊挨著油潤發亮的西班牙伊比利火腿薄片;轉角乾貨區,摩洛哥的番紅花絲蜷曲在玻璃罐裡,豔麗得刺眼,隔壁卻是整櫃深褐色的台灣老菜脯,皺褶裡藏著時間的鹹香。一個戴眼鏡的歐洲男人,正拿著一包韓國泡菜,認真比對著旁邊德國酸菜罐頭上的成分標示,眉頭微蹙,像在解讀外星密碼。這哪是超市?根本是場正在上演的、沒有翻譯的全球食物對話。
真正讓我駐足的,是那些「混血」角落。冷藏櫃裡,一塊標著「法式鴨肝慕斯佐台灣金棗醬」的玻璃罐,優雅地躺在法式肉醬(Pâté)旁邊。金棗醬的澄黃明亮,中和了鴨肝的濃郁肥腴,光想像就覺得奇妙。貨架中層,日本山椒粉細緻的麻香,竟和墨西哥煙燻辣椒粉(Chipotle)擺在一塊兒,包裝上還俏皮地寫著「東瀛和風遇上阿茲特克火熱」。最絕的是生鮮蔬果區,泰國青木瓜旁邊,放著幾包真空的德國酸高麗菜(Sauerkraut),旁邊小立牌手寫著:「試試看?青木瓜沙拉拌一點酸高麗菜,更爽脆!」這些組合初看荒誕,細想卻像味覺的預言——誰規定風味必須畫地自限?
逛著逛著,耳朵自動接收著四處飄來的語言碎片。一對年輕情侶在印度香料櫃前猶豫不決:「這『Garam Masala』和『Tandoori Masala』到底差在哪?」旁邊一位滿頭銀絲、氣質優雅的歐巴桑,竟用流利日語向店員詢問:「すみません、この生ハム(生火腿)、パンに合うのはどちらがいいですか?(請問哪種生火腿配麵包比較好?)」店員是個年輕女孩,二話不說切了兩小片西班牙Jamon和義大利帕瑪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讓她試吃。另一頭,兩個大學生興奮地討論著架上那瓶淺綠色的中東芝麻醬(Tahini):「欸!這跟我們夜市吃麻醬麵那個,根本是遠房親戚吧?」不同口音、不同世代,全被這些瓶瓶罐罐、生鮮食材黏在一起。在這裡,食物就是最強的共同語言,比Google翻譯還管用。
結帳櫃檯旁的小冰櫃,總是藏著驚喜。那天,一盒「烏魚子義大利麵醬」讓我停下腳步。濃稠醬體裡看得到細碎的烏魚子顆粒,混著橄欖油和蒜末的香氣。回家煮了麵拌上,鹹鮮濃郁的海味瞬間爆發,帶著點酒香,卻神奇地和義大利麵的麥香融為一體。旁邊還有「紹興酒漬桂圓乳酪抹醬」、「麻辣鍋風味堅果」……這些大膽的實驗品,像味覺的遊樂場。最有趣的是一位常客告訴我,她發現這裡賣的台灣鳳梨酥,配上一小塊法國帶點黴味的藍紋乳酪(Bleu d\’Auvergne),鹹甜交織加上鳳梨纖維與乳酪的綿密碰撞,竟意外地搭。「舌頭沒有國界啦!」她眨眨眼說。
走出Fusion超市,提袋沉甸甸的,不只是食材的重量。那罐摩洛哥香料、那包日本昆布、那瓶融合了烏魚子與義式風情的醬料……它們不只是商品,更像是一張張邀請卡。在這個空間裡,國界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好吃」最純粹的好奇與實踐。它提醒我們,所謂的「家鄉味」,或許不再是單一純粹的記憶坐標,而是不斷流動、吸納、重組的過程。下次當你想為餐桌增添點新鮮感,別只盯著熟悉的貨架。走進巷弄裡的Fusion超市吧,讓全世界的風味,在你家廚房開一場沒有邊界的派對。誰知道呢?也許下一道驚豔你味蕾的「家鄉菜」,就藏在某個標著異國文字的罐子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