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在NTUC結帳,前面那位安哥掏出一張藍色卡片,店員滴一聲就完成付款,動作俐落得很。我盯著那張卡看了兩秒,突然想起自己錢包裡那張DBS Live Fresh Card,也是同樣的藍色系。這張卡在新加坡幾乎成了某種生活標配,但說實話,當初申請時,那些現金回饋規則搞得我頭昏眼花,什麼階梯式回饋、最低消費門檻,比看懂地鐵轉乘圖還複雜。
剛來新加坡工作那陣子,只懂用現金和提款卡,每個月薪水像潑出去的水,嘩啦啦就沒了。後來發現同事們結帳時掏出的信用卡五花八門,才驚覺自己錯過多少羊毛。DBS這張主打現金回饋的卡,幾乎是每個在地人錢包裡的「基本款」,尤其對我們這種每天要搭地鐵、吃食閣、跑超市的上班族。但別以為申請了就能躺著賺,魔鬼藏在細節裡,用錯方法,回饋可能少得可憐。
講到現金回饋,這張卡最厲害的是「階梯式」設計。消費滿新幣600塊,所有刷卡消費就能拿1.5%回饋;衝到新幣2,000,回饋率直接跳到3%。聽起來很美好?但這裡有個大陷阱——它只限「合格消費」。我試過最蠢的一次,以為網購刷爆就能拿高回饋,結果月底帳單出來才發現,那些海外平台消費根本不算在門檻內!氣得我差點把卡折斷。真正能累積門檻的,是超市、加油站、交通費這類日常開銷。現在我都固定週末去Cold Storage採買,油快見底就去SPC加滿,不知不覺就達標了。
另一個隱藏版神隊友是DBS自家的PayLah! App。綁定這張卡,在Foodpanda叫餐、在Cheers買水、甚至在小販中心某些攤位掃碼付款,通通額外多拿2%回饋。我算過,光是一個月叫十次外賣,就能多賺幾杯咖啡錢。最驚喜是去年聖誕節在Takashimaya血拼,用PayLah!付款直接觸發了限時8%回饋,當場省下一頓米其林餐錢。這種疊加玩法,官網可不會大字標題告訴你。
年費這關卡住不少人。第一年免年費是標配,但第二年開始要新幣192.6塊。別緊張,我有絕招——打客服專線直接要求豁免。記得語氣要堅定但禮貌,我通常會說:「這張卡我用得很順手,但年費有點負擔,能幫我看看豁免方案嗎?」三次經驗裡有兩次直接成功,剩下那次客服讓我三個月內刷滿三筆就免掉。比起其他銀行動輒要你刷上萬塊,DBS算是相當阿沙力。
說到痛點,海外消費要收3.25%手續費真的讓人縮手。去年到日本玩,明明帶了這張卡,最後還是乖乖用現金。還有那個每月回饋上限新幣70塊的緊箍咒,對我這種偶爾要刷機票的人來說,等於超過新幣2,333的花費就沒糖吃。後來學乖了,大額消費改刷其他無上限回饋卡,這張專攻日常小額消費,精打細算才能榨出最高CP值。
老實說,這張卡不是什麼神卡,但就像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穩紮穩打最實際。它不用你費心記一堆優惠碼,不用每月登錄搶名額,回饋金直接在下期帳單折抵,簡單粗暴。重點是要摸透它的脾氣——瞄準超市加油、善用PayLah!、盯緊消費門檻。現在我每個月看著帳單上折抵的金額,雖然不是大錢,但那種「花出去的錢偷偷流回來一點」的感覺,就像在沙發縫裡撿到鈔票一樣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