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登機箱在曼谷機場狂奔時,我從沒想過那張薄薄的AE卡會成為救命稻草。凌晨三點,同團的陳太太急性盲腸炎發作,救護車刺耳的鳴笛聲裡,醫院櫃檯人員用泰式英語重複著:「Deposit, fifty thousand baht.(押金五萬泰銖)」當我掏出那張金屬卡,護士眼底閃過的訝異,讓我第一次觸摸到「無形保障」的重量。
妳或許和我一樣,曾經覺得信用卡附贈的旅遊保險只是雞肋條款。直到親眼見證行李在轉盤上消失、航班因暴雪取消滯留異國、甚至朋友在冰島騎雪上摩托車摔斷鎖骨——這些年踩過的坑,都在教我讀懂保單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究竟如何織成守護網。
醫療救援絕對是AE卡最硬核的保障。去年幫朋友處理東京食物中毒理賠時,發現他們連「醫療專機後送」這種燒錢選項都涵蓋。想像妳在秘魯高山症發作,當地醫院搖著頭說設備不足,這時卡公司直接派直升機把妳運到利馬的貴族醫院,帳單金額後面的零多到讓人頭暈,但AE卡團隊已經和醫院完成結算。這種服務不是冷冰冰的條文,是真能從死神手裡搶時間的繩索。
更貼地氣的是「旅行不便險」。在法蘭克福轉機遇上罷工,航空公司丟給每人一條毛毯就打發了。我躲進貴賓室打給AE卡緊急專線,他們不只代訂下一班機位,還把被迫多留的兩晚五星級飯店費用全扛了。重點在細節:多數銀行只賠「延誤超過六小時」,但AE卡門檻壓到四小時,別小看這兩小時差,足夠妳在機場買三套換洗衣物,或坐在咖啡廳用免費WiFi重排所有行程。
最容易被低估的其實是「租車險」。在加州自駕遊時,右後視鏡擦到停車場水泥柱,裂成蜘蛛網狀。還車時職員冷笑著開出八百美金維修單。我默默拍下損傷部位和租車合約,回台傳給理賠部門。關鍵在於租車時必須「拒絕」租賃公司的保險方案,並用AE卡全額支付租金——這些魔鬼細節藏在附約第十頁,卻是理賠成敗的生死線。
當然,沒有保障是萬靈丹。上個月幫讀者爭取行李遺失理賠時,就踢到鐵板:她裝在LV硬箱裡的香奈兒外套,AE卡只按一般衣物賠償,精品價差得自己吞。這提醒我們:高單價物品永遠要額外投保,信用卡保險是安全網,不是金鐘罩。
深夜翻著去年冰島醫院的診斷書掃描檔,朋友傳訊問我:「如果當時沒帶那張卡怎麼辦?」我盯著螢幕久久沒回話。旅遊保險從來不是關於「如果」,而是關於「當意外敲門時,妳能否優雅地對它說:請找我的保險公司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