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7年那陣子,香港居屋申請人數突然暴增,簡直像一股狂潮,我當時在房產圈混了十幾年,從沒見過這種景象。新聞一出,朋友們都在群組裡瘋狂轉發,申請中心排隊的人龍繞了幾個街口,天氣熱得像蒸籠,大家汗流浹背卻死守著位子,那份焦慮感我到現在都忘不了。說真的,這不是偶然事件,背後藏著香港社會的深層裂痕,房價飆升讓年輕人喘不過氣,連中產都開始絕望,居屋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為什麼人數會暴增成這樣?我翻查了數據,2017年申請量比前一年跳升近四成,創下歷史新高。這跟房市泡沫脫不了關係,那年市區樓價每呎破萬港元,普通打工仔不吃不喝二十年都買不起私樓。加上經濟轉弱,失業率微升,大家擔心未來更難上車,搶居屋變成全民運動。政府政策也推波助瀾,放寬了收入上限,讓更多家庭符合資格,但供應量卻原地踏步,結果就是僧多粥少的慘劇。我記得一個客戶,月入三萬多,原本計劃買私樓,最後被迫轉向居屋,他說:「再等下去,連租屋都負擔不起了。」這種無奈,是整個世代的寫照。
談到申請攻略,我得分享點血淚教訓。那年我幫親戚處理申請,光是文件就搞到頭大,收入證明、資產申報,一個小錯就出局。關鍵是策略要靈活,別傻傻跟風熱門屋苑,像沙田或屯門的單位搶破頭,中籤率低到哭。反而瞄準新界偏遠地區,機會大得多。時間點也很重要,申請期一開放就遞表,別拖到最後幾天系統塞車。預算規劃更不能馬虎,居屋雖便宜,但裝修和管理費加起來,可能比想像中貴兩成。我建議大家先算清開支,別被低價沖昏頭,必要時找專業顧問諮詢,免得白忙一場。
趨勢方面,這場暴增只是冰山一角。從長遠看,香港房市失衡已成常態,政府土地供應龜速,人口老化加劇需求,未來五年居屋競爭只會更激烈。數據顯示,申請人數年增率維持高檔,年輕一代的置業夢越發渺茫。更糟的是,全球通膨壓力推高建材成本,新居屋品質可能下滑,維修糾紛會變多。我預測,如果政策不變,2030年前申請量可能再翻倍,但這不是解決之道。真正出路在於改革土地制度,比如釋放棕地或填海,可惜政治角力讓一切停滯。說到底,居屋暴增是社會警訊,提醒我們正走向一個更分裂的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