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收衫,手緊借錢,呢句老話喺香港真係貼地到痺。早排幫個死黨睇樓,見佢對住疊貸款傳單皺晒眉頭,先驚覺原來好多人仲係矇查查畀銀行牽住鼻走。今次唔講廢話,直接同大家剝開啲「低息快批」糖衣,睇清入面粒藥係甜定苦。
講「低息」?醒目仔女第一時間會問:「係咪掛鈎存款戶口嗰隻?」無錯,銀行成日掛喺嘴邊嗰啲「全城至抵1.85%」,十居其九要你擺幾十萬活期喺佢度先有得玩。計過條數未?假設借300萬,A銀行標榜1.85%但要鎖50萬流動資金,B銀行老實報2.39%任你周轉,實際總成本隨時B著數過A。我舊年幫阿妹計到盡,發現佢放活期蝕嘅機會成本,夠交半年管理費。記住,現金流先係王道,唔好為個靚仔利率數字綁死自己啲彈藥。
再講「快批」,金管局舊年份報告踢爆咗個鬼祟現象:聲稱「1小時預批」嘅機構,超過六成最終要你補文件拖足三日。親身試過某大行手機APP拍心口話「60分鐘知結果」,點知彈句「閣下收入證明未能自動辨識」出嚟,最後要專程過海交糧單正本。反而有間地區性財務公司,朝早WhatsApp影張稅單俾主任,下晝三點已經收到正式批核信,仲要唔使抵押。秘訣在於:揀專做細額貸款(50萬內)嘅機構,佢哋批核流程通常夠晒狠快。
最陰濕係啲「零手續費」陷阱。上個月陪個開茶記嘅老友去簽約,份文件第八頁細字寫住「提早還款行政費=尚餘本金3%或$15,000(以較高者為準)」,佢諗住半年後生意回本就還清,點知無端端要多嘥萬五蚊。仲有啲隱藏地雷:成功過數先話要收「風險評估費」$2,800,唔畀就hold住你筆錢。記低呢句:簽任何嘢前,用手機影低「雜費清單」個頁,大聲問「除咗呢啲,仲有冇其他可能收費?」職員個下猶豫眼神會話你知真相。
講到貼地慳息法,我發現好多中產忽略「按揭掛鈎基金」呢招。唔係叫你炒股,而係部分私銀做緊「存款抵息+基金分紅」雙重效應。例如匯豐「MortgageOne」同中銀「置理想」計劃,你擺喺掛鈎戶口嘅錢除咗直接扣減本金計息,買指定債基仲有額外2-3%息差回贈。計落實際利率隨時壓到1%樓下,不過要記住睇清楚基金嘅信貸評級同贖回條款。
最後醒多個貼士俾打工仔:金管局舊年放寬咗壓力測試無錯,但如果你份工屬「浮動花紅制」,記住計入息時只可當60%。有個做IB嘅客仔,年薪明明過百萬,但因為七成收入係花紅,最後批核額度硬係比預期少咗截。而家醒水嘅做法係:過年前申請,等公司出咗bonus letter先入紙,張白紙黑字證明隨時幫你爭多百幾萬額度。
借貸呢味嘢,同去街市買餸一樣,格價唔該格到盡。記住,真正著數嘅deal通常靜雞雞收埋喺counter底,夠膽開口問多兩句「仲有冇更荀選擇?」隨時有意外收穫。錢係自己嘅,慳到嘅利息夠你食幾餐omakase,何樂而不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