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班經過灣仔入境事務大樓,瞥見排隊人龍繞過轉角,突然想起幫朋友預約換領特區護照的折騰。冷氣房裡點開入境處網頁,指尖在鍵盤上懸著,忽然意識到:這本深藍色小冊子承載的何止是旅行便利,更是種微妙的身分錨定。當你指腹劃過晶片護照封面的國徽浮雕,觸感會比任何說明書都真實。
凌晨三點的螢幕藍光映在臉上,我發現系統預約位像都市傳說般神出鬼沒。某次誤觸F5刷新鍵,竟刷出十幾個翌日名額——後來才懂,入境處系統每日凌晨釋放逾期未繳費的檔期,這秘密連櫃檯職員都未必明說。記得把瀏覽器視窗縮到手機螢幕尺寸,行動版網頁的流量通道有時更順暢。
上傳證件照那關卡住半數人。光影在鏡頭前玩起捉迷藏,朋友自拍三次仍因「鼻影過渡不自然」被退件。直到走進地庫快照亭,老師傅用兩塊反光板在顴骨下方打出柔光,快門聲落下的剎那輕語:「要藍底就別穿淺藍衫,系統會當成背景吃掉衣領。」這些血肉經驗,比官方指引裡「素色衣物」三字精準十倍。
填表時在「曾用名」欄位猶豫了。幼時隨母姓的英文名早成銀行帳戶密碼提示,此刻卻像考古題般難解。致電查詢專線,接線生溫聲提醒:「護照姓名須與身分證完全一致,舊姓可填在備註欄。」通話結束前突然補句:「不過…海外訂機票時最好手動加註舊姓。」這句未寫進SOP的叮囑,後來在阿姆斯特丹轉機時救了我。
繳費完成那刻別急著關網頁。把申請編號截圖存雲端,再手抄在月曆本某個角落——當你三個月後在北海道租車,櫃檯要求核對護照號碼時,會感謝這份偏執。新護照的墨香混著防偽線的塑膠味,翻到簽發機關欄那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指腹無意識摩挲過凸印,某種難以言喻的歸屬感隨紙張溫度滲入掌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