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颱風天叫外送,開門時外送員褲管全濕卻笑著說:「剛送完這單就能收工啦,有保鐘點意外險,摔車也不怕。」他手機螢幕還亮著投保成功的通知。我握著熱騰騰的鹽酥雞站在玄關,突然意識到保險的樣貌正在裂變。
傳統保單像件厚重冬衣,全年裹著你,繳費二十年才能換終身保障。但現代人活得像陣風,今天跑外送、明天接案拍片、週末市集擺攤。當工作型態碎成拼圖,誰還需要那件冬衣?我們要的是輕薄防風外套——颳風時秒速套上,進室內隨手一脫。「鐘點保險」正是那件外套。
這玩意兒妙在「精準打擊」。去年跨年我在信義區當活動臨時工,六小時班。保個工時意外險,保費87塊,抵不過兩杯珍奶錢。散場時人潮推擠,後台鐵架倒下來壓到腳,診所包紮完走出門,理賠金已入帳。隔壁攤位的大哥瞪大眼:「哇靠!比我叫計程車去醫院還快?」
核保邏輯更是徹底翻新。過往要體檢、財力證明、職業分級,現在全靠動態數據。保險公司後台像炒菜師傅掂鍋——你開啟外送APP接單瞬間,自動觸發騎乘意外險;登入家教平台那刻,責任險即刻生效。某新創公司甚至用AI算風險:深夜送單加雨天地滑,保費自動跳高15塊,保障範圍多涵蓋滑倒醫療。
但別以為這是萬靈丹。上個月有網紅直播潛水抓龍蝦,買了三小時旅遊險,結果氧氣瓶故障嗆傷。理賠時才發現條款註明「極限運動除外」。氣得他在病床上開直播罵:「保單說明字比龍蝦的眼睛還小!」可見彈性背後藏著責任轉嫁的算計——保險公司把核保成本轉成「消費者自負審閱責任」。
更值得玩味的是道德風險。聽說過「UBI車險」嗎?開車習慣好能折保費。未來鐘點險可能這樣玩:外送員裝APP監測騎車是否超速,系統每分鐘計算「安全積分」,分數高者下一單保費打八折。聽起來很公平?但當演算法決定你每小時的保險成本,我們是否正把生存定價權交給數據?
我認識的婚攝阿凱有招狠活。新人訂婚宴四小時,他保「器材損壞+公共意外險」,婚宴結束前十分鐘用手機追加兩小時——因為新人臨時要去公園拍類婚紗。多付46元,轉移了器材淋雨短路與踩壞路人盆栽的風險。「這就像買可樂加五塊變大杯,」他晃著保單截圖:「但裝的不是汽水,是安心。」
當保障能拆解成時間模組,我們終於看清保險的本質是「風險零售」。傳統保單逼你批發三十年平安,鐘點險卻像便利店關東煮——餓了夾兩塊蘿蔔,嘴饞挑支竹輪。下次看見外送員在便利商店邊吃茶葉蛋邊滑手機投保,別驚訝,他正用銅板價買斷下一小時的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