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咖啡館的玻璃窗,空氣裡混著濕氣和咖啡香。隔壁桌兩位年輕人皺眉翻著手機,斷斷續續傳來「銀行說我不符資格」、「信貸利率怎麼這麼高」的低語。這景象太熟悉了,讓我想起十年前創業時,捧著營運計畫書被五家銀行婉拒的狼狽。借錢這回事,門檻高低從來不是看銀行廣告寫得多漂亮,而是藏在那些沒明說的細節裡。
很多人以為銀行是嫌貧愛富的勢利眼,其實他們更像精明的風險管理師。去年幫侄子研究學貸時,翻遍十幾家銀行內部審核手冊才驚覺,所謂「低門檻」背後有套精密算計。有位在銀行信審部工作十五年的老友曾透露:「我們看的不是你有沒有錢,而是『未來還錢的軌跡清不清晰』。」這軌跡由三根枕木鋪成:穩定金流、可控負債、信用足跡。公務員月薪四萬可能比月入十萬的SOHO族更容易過件,關鍵就在那筆每月準時入帳的薪資轉帳紀錄。
說到信用評分,聯徵報告上的數字會說話。台灣聯徵中心那套評分模型,像個沉默的判官。我見過客戶因為三年前遲繳兩千元電信費,至今貸款利率多出1.5%。更殘酷的是,當你急需週轉時打開APP申請信貸,系統三十秒內回絕的當下,其實早在你過去十二次信用卡循環利息紀錄裡埋下伏筆。養信用像種樹,每天澆水看不出變化,等暴風雨來時才知根扎得夠不夠深。
擔保品是場有趣的談判遊戲。去年幫朋友談房屋增貸,銀行專員拿著鑑價報告微笑:「這地段我們最高給到七成。」我指著後院那排老樟樹:「樹齡超過六十年能加分嗎?」眾人哄笑中他眨眨眼:「真要說的話,隔壁學區的明星中學比較值錢。」多數人不知道,當你押上祖產時,銀行看的從來不是情感價值。他們抽屜裡有本神秘換算表,連陽台外推都可能讓成數少5%。
最近發現個弔詭現象:滿街「零收入證明可貸」的廣告看板。陪小吃攤老闆娘跑過流程才看懂門道,所謂免財力證明,其實是用三天內撥款速度換取年利率18%的高風險對價。就像把救生圈賣給溺水的人,繩子那端卻綁著鉛塊。真正低成本的資金,永遠只流向能證明自己「不需要也能活」的人。
在金融業打滾二十年,看過太多人捧著金飯碗卻借不到錢的荒謬劇。有位科技新貴帶著千萬存款申請信貸被拒,只因他所有資產都在海外帳戶。銀行員輕敲螢幕說:「先生,我們系統裡您等同金融透明人。」後來他乖乖搬三百萬回台定存三個月,兩週後五百萬額度就批下來了。有時候,與其抱怨門檻高,不如先看懂遊戲規則。
最近幫大學生設計理財課,特別加入「養信用實戰篇」。讓孩子們用零用錢操作三個帳戶:薪轉帳戶設定自動扣繳電話費製造金流,第二帳戶固定月底轉帳給自己模擬還款,第三帳戶放著永遠不動展示餘力。三個月後拉聯徵報告,那些綠色的「正常」註記比任何理論都震撼。金融世界裡,你以為的門檻,往往是過去忽略的鋪墊。
記得剛還清創業貸款那年,理專遞來白金卡說:「現在您是VIP了。」我摸著卡面凸起的金字失笑,這張塑膠片的分量,竟是用五年來每期準時在早上九點轉帳累積出來的。所謂低門檻攻略,從來不是鑽漏洞的技巧,而是讓銀行在你身上看見「時間」和「紀律」這兩枚隱形擔保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