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整理書房抽屜,翻出十幾年前買房時的貸款文件,紙張都泛黃了。那時為了0.5%的利率差,跑了五家銀行比較,光擔保人證明就補了三次。現在看到街頭「低利率信貸」的廣告滿天飛,總忍不住苦笑——當年要有現在這種資訊透明度和銀聯信貸的方案,我大概能少掉半撮白頭髮。
上個月陪剛創業的學弟去辦銀聯的信貸方案,整個過程像在便利店買咖啡般流暢。他在手機上點選「青年創業專案」,上傳公司登記證和六個月收入明細,隔天中午簡訊就跳出來:「核准120萬台幣,利率2.88%起」。我盯著他螢幕上那個數字反覆確認,這利率放在五年前連公教人員都難拿到。
銀聯這波優惠藏著幾個聰明設計。利率浮動區間壓在2.88%-7.99%,比市場均價低兩成不說,最關鍵是「階梯式還款」:前六個月只要還利息,對資金周轉中的小店東簡直是救命稻草。上週在永康街碰到開甜點工作室的Lina,她扳著手指算給我看:「開幕頭半年每月少扛五萬本金,剛好夠多請個助手。」
不過別被「輕鬆申請」四個字騙了。銀行風控系統比我們想的更刁鑽,我見過太多案例:自營業者年收破百萬,卻因金流零散被打回票;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反而因勞動合約上有「試用期」三個字被降額度。信貸專員私下跟我透露,他們最愛「穩定波動」的帳戶——每月進帳金額可以不同,但要有規律性,像自由接案者最好固定每週五請款。
手續費陷阱才是暗箭。某銀行標榜「開辦費0元」,細看條款才發現要綁三年壽險;另一家宣傳「超低利率」,卻在角落註明需搭配定存質押。銀聯的方案倒算清爽,開辦費壓在5000元內,但記得在簽約時用紅筆圈出「提前清償違約金」條款——我見過客戶還清尾款時被收3%罰金,只因沒注意到合約裡藏著「未滿兩年」四個小字。
建議大家把握三個要點:一是把薪轉帳戶當作資金樞紐,所有收入都先過水再轉出;二是申請前三個月控制信用卡額度使用率在30%以下;最關鍵是第三點——親自跑分行。上個月幫母親辦養老屋裝修貸,線上估80萬,分行經理當場調出她三十年定存紀錄,額度直接翻倍到150萬。那些藏在系統背後的彈性,永遠需要人與人的溫度來解鎖。
(後記:離櫃前記得向專員要「利率優惠觸發條件」清單。某銀行明文寫著:當月刷滿三筆指定通路,次月利率自動降0.2%,這種隱藏版攻略可比省下的利息值錢多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