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進萬華一棟泛黃的公寓,空氣裡有潮濕的霉味混合著灰塵。鐵門半掩,客廳磁磚裂了幾塊,牆角壁癌像暈開的水墨。這是我去年幫客戶標下的銀主盤,成交價比同區市價低了兩成三。屋主王太太握著鑰匙的手還在抖:「真沒想過能用這個價錢買到台北市的電梯兩房。」
銀主盤的誘惑在於價格凹陷,但底下常埋著看不見的碎石。銀行拍賣抵押物時,不會告訴你這間房去年淹過水,也不會透露頂樓加蓋被鄰居檢舉了三次。我見過太多人衝著七折價搶進,最後卡在按揭環節動彈不得——不是銀行估價砍到見骨,就是發現產權糾紛得先付百萬律師費。
最棘手的往往是估價落差。某次在北投接的案子,銀行派來的估價師只在巷口拍了張照,報告上寫著「參考同路段成交價」,結果核貸金額硬是比簽約價少15%。客戶急得嘴角冒泡,最後靠著抵押老家佛堂的金飾才湊足缺口。後來才知那區銀主盤氾濫,銀行早把整條街列為高風險區。
想避開這種驚魂記,得在出價前摸清銀行潛規則。多數銀行對銀主盤的貸款成數(LTV)會自動降5-10%,特別是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屋。有位在台中專做法拍的代書教我暗招:帶銀行認可的估價師現場勘查,準備近期同社區的裝修屋成交紀錄,最好連水電管線更新照片都附上。去年幫客戶用這招爭取到多貸兩成,關鍵在證明「這間銀主盤的骨相不差」。
另一個隱形門檻是還款年限。新成屋輕鬆貸到三十年,但銀行看銀主盤就像看體弱多病的馬,寧可縮短賽程。曾有位年輕教師買淡水銀主盤,銀行只願給十五年貸款期,月付額飆破薪水六成。後來改找有「危老條款」的銀行,用都更潛力說服對方拉長到二十五年,才讓月付降到可負擔範圍。
魔鬼藏在產權文件裡。上個月有客戶差點踩雷:標到板橋某銀主盤,過戶時才發現前屋主用假債權設定過三次抵押。我們連夜調閱地政事務所異動索引,發現其中一筆抵押權的印鑑證明有破綻,緊急聲明異議才保住產權。現在我的團隊養成習慣,必查三項:抵押權塗銷紀錄、稅單欠繳明細、法院查封範圍是否含車位。
利率戰場比你想的柔軟。當銀行皺著眉頭翻你的銀主盤資料時,不妨遞上薪轉戶三年往來明細。我遇過最成功的案例是客戶把外幣定存轉為理財型房貸擔保,硬是把利率砍到比一般新房貸還低0.15%。別被「銀主盤必加碼」的迷思困住,銀行要的是還款保障,不是物件出身。
簽約前的最後一里路,記得留十五天逃生通道。某次在桃園的案子,代書發現頂樓有未登記的佛堂,屬於第三人佔用。好在合約載明「點交前發現非債務人佔用可解約」,買方抽身時只損失了十萬保證金,避開後續纏訟三年的惡夢。現在我都要求客戶預留總價3%當糾紛處理金,銀主盤的驚喜包開出來的可能是訴訟狀。
站在重新鋪上木地板的客廳,王太太拉開新裝的氣密窗,底下是黃昏市場湧動的人潮。「省下的兩百萬剛好夠裝潢和買新家具,」她遞來一杯熱烏龍,茶香混著牆面新批土的石灰味。這味道我熟悉——是風險蒸散後,生活終於落地的氣息。
銀主盤是場與風險共舞的遊戲。當你掌握銀行思維的棋步,那些價格凹陷處,終將成為托起新生活的支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