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貴賓室裡,咖啡香混著登機廣播,隔壁座位的商務客手指飛快敲著筆電。瞥見他錢包半開,露出四五張不同航空公司的聯名卡,忍不住攀談起來。這位飛了兩百萬公里的陳先生咧嘴一笑:「哪張卡最好?看妳怎麼『養』它。」這句話,成了我鑽研里數遊戲的起點。
多數人以為累積飛行里數就是拼命搭飛機,真相殘酷得讓人皺眉——除非妳是空中飛人,否則光靠機票累積的速度,可能連張短程機票都換不到。真正的秘訣藏在日常消費的骨縫裡。我曾經傻傻地刷了整年普通信用卡,年底看著那點可憐的紅利,只夠換兩杯咖啡。直到拆解了十幾份信用卡合約條款,才驚覺魔鬼藏在「哩程倍數」和「隱藏通路」裡。
策略一:把信用卡當成變形金剛。抽屜深處那張「海外消費2.5倍里數」的卡片,被我重新賦予任務——所有國外網站消費全綁它。買日本藥妝、訂英國民宿,甚至付Spotify月費,點數如細沙匯聚成塔。更狠的是,我發現繳納台灣某些縣市的地方稅,居然被系統判定為「海外交易」。去年趁稅季刷掉六位數帳單,看著里程暴增時,有種破解遊戲密碼的竊笑。
策略二:當個機會主義獵手。航空公司常推出「註冊活動送3000里」的限時任務,像亞洲萬里通去年某週突然祭出「全家便利商店繳費加贈50%」。我立刻衝去把半年水電費全預繳。最瘋狂是某銀行與電商平台暗盤合作,深夜檔口購買電子禮券竟有十倍回饋,那晚手指刷到發燙,換算下來等於用八折價囤足一年份百貨公司消費額。
策略三:讓點數談戀愛。曾經固守單一航空計畫,直到發現某些冷門時段根本換不到票。現在我玩的是三角聯姻:把美國運通點數轉進亞洲萬里通換星盟航班,國泰點數則流向日航換東京機位。關鍵在「轉點時機」,像雨季前轉入泰航計畫,往往能搶到曼谷淡季商務艙。去年用這招帶父母去北海道,三張經濟艙機票只付了機場稅。
上個月在羽田機場,用五萬里數換到台北-東京商務艙。降落前空姐遞來熱毛巾,機艙外富士山裹著金邊。想起三年前在廉航狹窄座位啃冷三明治的自己,突然理解陳先生那抹笑——這不是投機,是生活質感的戰略轉移。當別人還在計算現金回饋0.5%或1%,我們早已在雲端喝著香檳,腳下踩著實實在在飛出來的里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