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倉庫翻出三箱沒拆封的活動手環,才驚覺去年迎新漏發了兩百多份——這種荒謬事總在活動結束後才浮現。策劃迎新像在暴雨裡搭帳篷,手忙腳亂撐起骨架,細節卻從縫隙嘩啦啦漏光。今年帶學弟妹籌備時,我硬把他們按在滿是咖啡漬的會議桌前:「與其列五十項待辦清單,不如先撕掉『完美活動』的標籤。」
真正的高效始於殘酷取捨。我們用便利貼玩殘酷二選一:左牆貼「新生當天帶走的」,右牆貼「我們自以為重要的」。當印著校徽的紙袋預算竟能換二十台租借行動電源,當華麗舞台背板被替換成角落增設的充電樁,學妹突然笑出聲:「原來我們之前都在自我感動啊。」
時間軸不是Excel表格,而是血淚織成的繩梯。倒數三十天該盯場地簽約?晚了。真正生死線是「冷氣故障備案測試日」。去年我在體育館蒸桑拿時學到的真理:所有環節往前推七天,留白的日子不是緩衝區,是救命通道。記得把「工作人員輪休時段」直接刻進流程表——志工累垮時啃的冷披薩,比任何失誤都灼喉。
動線設計要用腳丈量。某屆新生在樹蔭下排隊簽到,卻沒人發現三公尺外就有灑水器定時噴發。現在我們總派兩人當「幽靈新生」,清晨五點沿著報到路線暴走八遍,連「左撇子填寫桌會不會撞到樹幹」都得錄影回放。
最怕的不是突發狀況,是沒把突發狀況當節目環節。那年暴雨沖垮帳篷,學長抓麥克風大喊:「現在分組競賽!十分鐘內把物資搬進穿堂的隊伍——」暴雨中的尖叫笑鬧反而成了傳奇。危機預演清單裡總藏著驚喜彩蛋,關鍵在於你敢不敢把備案寫進主持稿。
收尾才是靈魂工程。曾見過新生拿著破冰遊戲的小紙條茫然四顧,直到志工塞給他手繪地圖:「你剛才說想加吉他社?他們社辦在紅磚樓轉角,今天剛好有體驗課。」那瞬間我看見他眼裡的光。所謂留人留心,不過是讓隨口說的話落地生根。
深夜撤場時總有種奇異的寧靜。當最後一箱物資封箱,某學弟突然舉起雷射筆,綠光劃過空蕩蕩的舞台:「學長,這裡剛才站著三百個害怕孤單的人。」我看著光束盡頭微微顫動的灰塵,突然理解迎新從來不是活動,是人親手點燃的星火——那些混亂的、倉促的、帶點笨拙的暖意,終會在誰的記憶裡亮很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