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剛停,柏油路蒸散著溼漉漉的氣味。我坐在監理站冷氣過強的等候區,盯著手中那疊厚厚的文件,對面一位大哥正焦躁地翻找著皮夾,嘴裡唸叨著:「阿不是講身分證就好?」這畫面太熟悉了。幾年前第一次辦車輛過戶,我也在同樣的地方,因為漏帶了賣方的印章,白跑一趟。車輛轉名,說穿了就是把車子的「戶口名簿」換個名字,但魔鬼藏在細節裡,那些沒人提醒的小陷阱,總讓看似簡單的手續變成一場耐力賽。
很多人以為買賣雙方簽個名、銀貨兩訖就結束了。真正踏進監理站才發現,光是「證件齊全」四個字就是學問。買方要帶身分證正本、印章;賣方更複雜,除了雙證件和印章,那張小小的「原新領牌照登記書」(俗稱車主聯)沒帶,等於白來。更別提有效期內的強制險保險證,不是保單喔,是要有「保險公司蓋章生效」的那張卡。我見過太多人拿著過期保單或電子郵件截圖,在櫃檯前急跳腳。
最容易被低估的是「驗車」這一關。不是新車就不用驗嗎?錯。只要過戶,監理站規定就得開到驗車車道走一遭。方向燈亮度不夠、剎車燈一顆不亮、甚至輪胎紋深度不足,都可能當場吃閉門羹。我認識的車行老闆老張就說,他收車第一件事就是檢查燈泡,省得過戶時卡關。自己辦的話,花個幾百塊先去民間驗車場檢查,絕對比在監理站排隊一小時後被退件划算。記得,改裝過的排氣管、降懸吊、貼太黑的隔熱紙?先恢復原廠樣式吧,監理站的驗車員眼睛利得很。
稅費這筆帳,買賣雙方常搞不清誰該負責。規費是固定的,但燃料稅、牌照稅呢?關鍵在「過戶日」。稅費是按天數比例分攤的。假設七月一日過戶,上半年的稅金(1-6月)歸賣方,下半年(7-12月)就該買方扛。別小看這筆錢,大排氣量的車,半年的稅金可能就上萬。最好白紙黑字寫在契約裡,免得事後為錢撕破臉。曾聽過買方付清車款後,隔月收到鉅額稅單才驚覺上當,吵到差點上調解委員會。
最怕遇到「幽靈車主」。車是阿公的名字,但阿公早就不在了,繼承人們喬不攏誰來辦過戶。這時得拿出繼承系統表、全體繼承人同意書,還可能得跑法院。還有貸款沒清完的車?債權銀行沒塗銷抵押設定,監理站根本不會讓你過戶。這些麻煩事,在付訂金前就該查清楚。動產擔保交易線上登記公示網站查一查,花五分鐘省去後續大麻煩。
當所有文件齊備,驗車通過,櫃檯人員把新的行照遞給你那刻,心裡的石頭才算放下。但別急著走,確認行照上的名字、車號、地址完全正確。曾有人地址被誤植,導致後續稅單收不到,罰款累積到嚇死人。順手申請「車籍異動即時通」吧,手機簡訊就能掌握名下車輛有無被偷過戶或設定抵押,多一層保障。
其實啊,辦過戶像闖關,關卡流程都攤在陽光下,但沒走過的人永遠不知道哪一階會踩空。與其相信口耳相傳的「簡化版攻略」,不如老老實實把監理站官網的「車輛過戶應備文件」列表印出來,一項項打勾。省下的時間和金錢,夠你加好幾次油了。那位在等候區焦躁翻皮夾的大哥?最後發現是忘了帶「印章」,只能望著抽號碼牌的機器嘆氣。細節,永遠是魔鬼的藏身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