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剛踏入工地當學徒時,總覺得安全裝備是多餘的累贅。一個炎熱的下午,我沒戴安全帽就爬上鷹架,結果腳下一滑,頭狠狠撞上鋼樑。那一刻,天旋地轉,鮮血從額頭滲出,幸好老師傅眼疾手快把我拉下來。那次教訓讓我明白,疏忽一秒鐘,可能毀掉一輩子。工人這行,賺的是血汗錢,但安全不是選項,是生存的底線。
防護裝備就像第二層皮膚,絕不能馬虎。頭盔要選符合標準的,別貪便宜買劣質品;手套得根據工作挑選,焊接用耐熱的,搬重物用防滑的。我見過太多人因為手套破損,手指被機器絞傷,那種痛是永久的遺憾。安全鞋也一樣,鞋頭要有鋼頭保護,鞋底防穿刺。記得有次在廢墟清理,一根生鏽的鐵釘差點刺穿我的腳,全靠那雙厚底鞋擋住。這些裝備不是裝飾,是救命符。
操作前的小習慣,往往決定生死。每次上工前,花五分鐘檢查工具:電鋸的鏈條是否鬆動?梯子的腳墊有沒有穩固?環境風險更要留意,像潮濕的地面容易滑倒,高溫下金屬表面燙手。我有個朋友在工廠值夜班,因為沒注意通風,吸入過多粉塵,差點窒息。現在他隨身帶個小風扇和口罩,成了團隊的標配。別嫌麻煩,這些細節累積起來,就是無形的護盾。
團隊合作是安全的催化劑。工地上,大家互相盯緊,看到誰沒繫安全帶就喊一聲。我們常開玩笑說:「你出事,我加班!」但背後是真心關懷。緊急處理知識也得練熟,像基本急救包要隨時備著,學學止血和CPR。去年颱風天,我們搶修屋頂時,同事從高處摔下,手臂骨折。幸好大夥兒受過訓練,用夾板固定後送醫,才沒惡化。這行風險高,但團結能化險為夷。
歸根結底,安全不是規矩,是文化。它藏在每天的舉手投足裡——多戴一副護目鏡、多問一句「這樣安全嗎?」。我常跟新進夥伴說:「你的命不只屬於自己,還牽動一家老小。」別讓一時懶惰,變成終身悔恨。從今天起,把防護當信仰,操作當儀式。活著回家,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