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咖啡廳的冷氣嘶嘶作響,隔壁桌兩位年輕OL正皺眉翻著保單文件。「這張醫療險月繳快三千,但上次看門診還是自費啊?」「我媽說保險買多就是保障多,但薪水都快被保費吃光了…」她們的對話,像根針扎進我耳裡。在忠意擔任壽險顧問第十三年,看過太多人把「投保」與「花錢」畫上等號,卻不知真正的聰明投保,是讓每一塊錢保費都精準打在風險要害上。
台灣人平均擁有三張以上保單,保費支出佔家庭收入15%卻仍感保障不足,關鍵在於「錯買」與「閒置」。曾有位客戶展示整疊儲蓄險,卻在罹癌時發現醫療實支實付額度僅十萬;也有企業主年繳百萬投資型保單,意外摔傷才驚覺意外險早已失效。保險不是集點換贈品,而是風險管理的精密工程。
撕開保費迷思的第一刀,是釐清「保障缺口」與「消費欲望」的界線。去年幫科技業主管陳先生做保單健檢,發現他重複投保四家癌症險,每年多燒七萬二,只因聽信「理賠可疊加」。但翻開條款細則,其中三張僅理賠住院醫療,而他購買的標靶藥物新療程,恰恰符合忠意新式療程給付條款。最終透過「保障轉換權」,將舊保單置換為單張高效益保單,保費省三成,靶向藥物涵蓋率反升40%。
省錢的髓在於「動態調整」。就像幫女兒買的終身壽險,在她出社會後追加意外失能附約;五年前購入的房貸壽險,隨本金減少調降保額。去年金融震盪時,更運用忠意的「彈性繳費條款」,將某張投資型保單暫緩扣款半年,挪出資金周轉。保險該是流動的活水,不是刻在石板上的教條。
我常說保單組合要像洋蔥穿衣法:底層是實支實付醫療險與意外險核心,中間疊加重大傷病一次金,外層再裹上失能扶助險禦寒。但多數人卻反其道而行——先買華麗的還本型外衣,寒流來襲才發現內裡空空。有位水果攤老闆聽從建議,將儲蓄險解約轉投失能險,三個月後搬貨傷腰,每月五萬的扶助金讓他笑說:「這才是真正會下蛋的保單。」
藏在條款縫隙的省錢密技,往往比折扣更值錢。比如忠意的「健康促進計畫」,去年達標運動步數換到保費折抵8%;「自動轉帳+電子保單」組合再折3%;更別說「豁免保費附約」這道隱形護網——當客戶王小姐車禍失能,不僅免繳後續保費,失能扶助金照樣月月入帳。這些活棋,比死守「保費便宜5%」實在得多。
最近幫新婚夫妻規劃,兩人年收入百萬卻苦於房貸壓力。精算後發現:先生將舊保單減額繳清,省下的兩萬四改投妻子孕期險;同時啟動「附約延續權」,待新生兒落地直接掛保,免健康告知。整套方案省下23%保費,保障網反而織得更密。這才是投保的終極智慧——不是拼命撿便宜,而是讓每分錢都站在風險防線上替你打仗。
走出咖啡廳時,我遞名片給那兩位OL:「下週三忠意有保單健檢講座,帶保單來我請喝咖啡。」看著她們眼裡閃過的光,想起入行時師父說的:保險顧問的價值,不在賣出多少保單,在幫客戶守住多少血汗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