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站在台北信義區那間小公寓的門口,手裡捏著銀行存摺,心裡盤算著數字。那時房價飆升,首期款項像座山壓在肩上,我每晚翻來覆去,擔心存款不夠付頭期錢。後來,靠著一點一滴的規劃,總算跨過門檻,買下人生第一間屋。這種掙扎,相信不少台灣年輕人都感同身受,尤其現在房市熱絡,想安家落戶,首期成了關鍵門檻。
首期,簡單說就是買房時自掏腰包的第一筆錢,通常是總房價的兩到三成。在台灣,這筆款項可大可小,得看物件位置和類型。舉個實例,假設你看中台中七期的新建案,總價一千五百萬,首期大概得準備三百到四百五十萬。但別忘了,這還不包括仲介費、印花稅那些雜七雜八的開銷,加起來可能再多個幾十萬。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貸款額度,銀行審核時,首期比例高點,利率往往更漂亮,還款壓力也小些。
要精準算出首期,得先搞懂房價結構。台灣各地差異大,台北精華區動輒兩三千萬起跳,首期就得五六百萬;換到高雄郊區,八百萬的公寓,首期可能只要一百六十萬左右。我建議,先上實價登錄網站查詢目標區域的行情,別光聽仲介吹噓。再來,評估自身財務,把月收入、固定支出攤開算,看看能擠出多少存款。記得,別一股腦衝高槓桿,萬一利率升,月付金暴增,生活品質全泡湯。
購買過程裡,預算規劃是核心秘訣。我從自身經驗學到,與其急著下手,不如分階段儲蓄。設定一個三年目標,每月硬性存下收入的三成,搭配定存或低風險投資。舉例,如果你月薪五萬,每月存一萬五,三年下來就有五十四萬,再加點獎金或兼差收入,湊個百萬不難。另外,善用政府資源像青年安心成家貸款,能降低首期負擔。關鍵是自律,避開衝動消費,少買幾杯手搖飲,積少成多。
實戰中,陷阱不少。有些人貪便宜選高成數貸款,結果頭期款壓到一成,但後續利率高得嚇人,還款年限拉長,總利息翻倍。我見過朋友這樣搞,最後房子被法拍。穩健做法是,首期至少湊兩成,保留一筆緊急備用金,應付裝潢或意外開銷。買房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規劃得當,才能睡得安穩。
回頭看,那段籌首期的日子雖苦,卻教會我理財紀律。現在住進自己的窩,每天早晨泡杯咖啡,望向窗外,那種踏實感無價。如果你正起步,別氣餒,一步步來,總能圓夢。畢竟,家不只是磚瓦,是心靈的港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