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咖啡廳的窗戶,手邊那杯拿鐵已經涼了一半。翻開皮夾,裡頭幾張信用卡的邊角都有些磨損了,最常被抽出來的那張,卡面左上角印著熟悉的藍色地球標誌。富邦的卡,不知不覺成了我錢包裡的主力。這幾年下來,繳過學費,也嚐過甜頭,關於它家的現金回饋和點數累積,倒真有些血淚交織的心得可以聊聊。
現金回饋聽起來直白,但魔鬼藏在條款裡。富邦的「數位生活卡」標榜網購高回饋,剛推出時我也心動辦了一張。結果呢?第一個月刷了兩萬多在電商平台,滿心期待幾百塊回饋金入帳,帳單來了卻傻眼——回饋金額少得可憐。仔細翻開那本像微型小說般的權益手冊才發現,「指定電商」清單裡根本沒有我最常用的平台。這種痛,大概就像滿心期待麻辣鍋,結果端上來是清湯白水還飄著兩片菜葉。後來學乖了,與其追逐高趴數,不如鎖定「無腦回饋」卡種,像富邦的「J卡」,海外消費、一般消費通通有基本回饋,雖然趴數不高,至少不會踩空。
點數累積又是另一個世界。富邦的「亞洲萬里通聯名卡」曾經讓我瘋狂,刷機票、訂飯店累積里程,幻想著換張免費商務艙飛東京。結果哩?累積速度比烏龜爬還慢,點數還有使用期限。去年底眼睜睜看著辛苦集了三年的點數像沙漏裡的沙一樣無聲無息消失,心都在滴血。後來轉戰「OPENPOINT聯名卡」,綁定全家便利商店的會員,這倒實在多了。早上買杯咖啡累點,中午繳費再累點,點數直接折現金或換商品,有種「小確幸」的踏實感。尤其半夜系統維護後去繳費,點數常莫名其妙多給,這秘訣我只告訴你。
說到陷阱,年費絕對是個坑。當初被「頂級尊榮」的禮遇吸引,辦了張年費要八千八的白金卡。機場接送用了兩次,貴賓室吃過幾塊小餅乾,算下來根本不划算。打電話去客服想減免年費,對方公式化地回應:「很抱歉,您今年的消費未達標準。」 那一刻真想摔電話。後來老實換回免年費的卡種,世界頓時清淨。奉勸各位,除非你是年刷百萬的大戶,否則那些要年費的「尊榮卡」,往往只是買個虛幻的優越感。
繳稅季更是考驗信用卡智慧的戰場。富邦有些卡提供稅款分期零利率,聽起來很美吧?但回饋通通歸零,等於用便利性換取實質利益。我寧可把稅款拆單,用幾張不同回饋的卡去刷,雖然麻煩點,至少還能撈點回饋金回來。去年試著用「富邦數位卡」線上繳部分稅款,意外發現有0.2%回饋,雖然像在沙漠裡找水喝,但總比沒有好。
用了這麼多年富邦卡,最大的體悟是:信用卡不是聚寶盆,它是把雙面刃。那些漂亮的回饋數字背後,藏著銀行精算師布下的迷宮。與其追逐最高的趴數,不如找張最貼合你生活紋理的卡。像我家巷口就是全家,那麼OPENPOINT卡就是我的日常神隊友;若你常飛日本,J卡的海外回饋可能更實際。夜深人靜時翻翻帳單,算算今年真正拿回多少實質好處,遠比沉迷在廣告裡那些「最高10%」的幻覺來得真實。金融遊戲裡,清醒的人才能笑著離開牌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