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霓虹燈在維港水面拉出長長的光帶,我盯著手機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指尖懸在「確認轉入」按鈕上遲疑了幾秒。去年初,朋友阿傑在茶餐廳啜著凍檸茶,神秘兮兮地湊過來:「試下富途個現金寶啦,放住啲閒錢,好過擺銀行等貶值。」那時我半信半疑,把一筆預備交稅的款子轉了進去,沒想到竟成了我理財習慣的轉捩點。
現金寶的本質,是貨幣市場基金。它像個靈活的資金池,把散戶的零錢集合起來,投向高信用評級的短期票據、銀行存款、政府債券。富途牛牛把它包裝得極簡——點開App,找到那個藍色寶盒圖標,資金秒進秒出,收益按日結算,躺在帳戶裡肉眼可見地增長。最打動我的,是某個週六凌晨三點,家裡爆水管急需找師傅搶修,我從現金寶轉出三萬港幣應急,天還沒亮透,款已穩穩落進銀行戶口。那種「錢聽話」的掌控感,比單純的數字增長更踏實。
高收益從何而來?關鍵在「批發價」與「零售價」的差別。銀行給散戶的活期利息近乎施捨,但金融機構間的大額資金拆借,利率卻是另一番天地。現金寶匯聚涓涓細流成資金洪流,得以用機構身份敲開高息門檻。我翻過它背後掛鉤的基金月報,底層資產多是評級AAA的短期商業票據和銀行同業存單,風險確實偏低。不過要醒水:宣傳的「預期年化」並非鐵板釘釘。記得去年九月港元拆息急升,現金寶七日年化一度飆到4.2%,朋友興奮到截圖廣傳;今年初市場水漫金山,收益又悄悄回落到2.8%左右。市場的呼吸起伏,直接牽動著每日到帳的那幾蚊雞。
真正把現金寶用到骨子裡的人,多半有兩把算盤。一是閒錢停泊站:等緊心水股票跌到理想價位,又唔想蝕匯差換返港元?放現金寶食住息等機會;剛收美股股息,短期唔想再撲入波動市?轉入去避避風頭。二係資金中轉樞紐:港股打新抽中孖展,上市前空隙期賺幾日利息;外幣薪水到帳未決定投資方向,暫泊收息。我試過放十萬港幣閒置資金,三個月滾出七百幾蚊茶錢,雖然唔夠豪食一餐,但白粥油條的早餐錢實實在在慳到了。
溫馨提示:貨幣基金唔係存款,唔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罩住。雖然歷史上極少出現本金虧損,但理論上個朵寫明「不保本」。
用現金寶要耍點小心機。避開節假日前轉錢,贖回可能卡住兩三日;留意每日結算時點(通常下午四點前),過咗鐘數當日收益就凍過水;大額轉入前瞄一眼最新七日年化,波動大時可以分幾注慢慢入。最抵死係,我發現佢連美元現金都收,匯錢返香港前,直接美元入倉食住息,等需要時先兌港元,慳返一浸匯差。上個月幫阿媽處理一筆保險到期金,美元擺足七日,賺息兼賺到匯率反彈的彩頭。
深宵趕稿時,手機螢幕幽光映著咖啡杯的殘漬。現金寶的數字在角落安靜跳動,像個沉默的財務守夜人。它不會讓你一夜暴富,卻能在財富版圖的縫隙裡,種出意想不到的綠意。在這個負利率陰影籠罩的時代,能讓每塊銅板都不躺平偷懶,或許就是平凡人最務實的理財尊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