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一剛搬進宿舍那晚,室友掏出一張閃著金屬光澤的信用卡請全樓層喝手搖飲。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來薄薄一張塑膠片,真的能撬開某種成年世界的門縫。後來踩過幾個坑,才懂學生信用卡的「優惠」背後,藏著比微積分課本還複雜的算式。
論壇上總刷到「免年費」「高回饋」的誘人標題,但魔鬼藏在條款第十頁的小字裡。去年跟風辦了某銀行號稱「影音10%回饋」的神卡,結果發現要單月刷滿八千才啟動,回饋上限僅兩百。當月省吃儉用多買的串流會員和遊戲點數,算下來反而倒貼。更別提某張主打「海外消費3%」的熱門卡,實際扣掉1.5%海外手續費,真實回饋率根本是場數學笑話。
真正實用的學生卡,反而低調得像圖書館角落的冷門參考書。像香港恆生enJoy卡綁定八達通自動增值,每程交通回贈0.4%看似蚊子腿,但每天通勤兩小時的港島線學生,半年默默攢出兩張戲飛錢。台灣富邦J卡更狠,超商掃條碼繳水電費照樣給2%無上限,宿舍冷氣吹整夏的電費帳單瞬間少痛一點。
最近LIHKG熱議的「隱藏版神操作」其實老派得可愛:把信用卡當記帳工具用。學長親授的土法煉鋼術是鎖定「零回饋」的老實卡,強迫自己每刷一筆就轉帳等額現金到儲蓄戶頭。當月底看著電子帳單與存款數字同步飆高,那種痛感比任何現金回饋都更能治癒衝動購物症。
最諷刺的是,當我終於搞懂信用評分遊戲規則時,收到銀行主動寄來的白金卡邀請函。但抽屜裡那張磨損的校園VISA仍留著,卡面貼著大一時手寫的便利貼:「麥當勞甜心卡買一送一可用」。有些優惠從來不在帳單上,是深夜趕報告時熱薯條的溫度,是社團學姊幫你墊付教材費的信任。金融遊戲裡最珍貴的回饋,終究是讓你在成為大人前,先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