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上,我约了几个老友在Richmond Hill聚聚,原本打算随便找家馆子填饱肚子,结果误打误撞进了大鸭梨。说真的,我对京菜一直情有独钟——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记忆,总让我对那些老味道念念不忘。可搬到多伦多这些年,试过不少号称“正宗”的烤鸭店,要么皮不够脆,要么酱汁甜得发腻,总差那么点意思。但这次,大鸭梨给了我个惊喜。
餐厅藏在Hwy 7和Leslie附近的一条小街里,门面不算起眼,一走进去却像穿越回了老北京。红木桌椅、雕花屏风,墙上还挂着几幅水墨画,氛围暖暖的,不吵不闹。服务员是位笑眯眯的大姐,一听我口音就问:“您是从北京来的吧?” 我点头笑笑,她立马推荐了招牌烤鸭。等鸭子上桌那会儿,我们点了些小菜垫肚——京酱肉丝、醋溜白菜,还有一碟炸酱面。肉丝切得细匀,裹着甜咸适中的酱汁,配着葱丝卷进薄饼里,一口下去,酱香和肉嫩在嘴里化开,那种熟悉感直冲脑门。醋溜白菜酸爽开胃,白菜帮子脆生生的,汁水饱满,不像有些地方炒得软趴趴。这开胃菜一上,大伙儿都停不下筷,连平时挑食的老王都赞不绝口。
主角烤鸭端上来时,那场面真叫一个仪式感。厨师推着小车到桌边,鸭皮烤得金黄透亮,油光闪闪,还冒着热气。他手法利落地片鸭,每一刀下去,皮脆得咔哧响,肉汁跟着渗出来。我凑近闻了闻——那股果木熏烤的焦香,混着鸭油的浓郁,瞬间勾起回忆。小时候,全聚德的老师傅就这么片鸭,说这是挂炉烤鸭的精髓:用枣木慢火烘烤,让鸭皮膨胀得像层玻璃纸。大鸭梨的鸭子,皮脆得入口即化,肉却嫩得带汁,不柴不腻。配着薄如纸的饼皮、新鲜葱白和自制甜面酱,卷起来咬一口,皮的酥脆、肉的鲜美、酱的微甜,层层叠叠在舌尖跳舞。我闭上眼细品,差点以为自己坐在后海的胡同小馆里。服务员大姐还说,鸭子是本地农场特供的,每天现烤,绝不过夜。这坚持传统工艺的劲儿,在多伦多北区真不多见。
Richmond Hill这几年成了华人美食重镇,但京菜馆子大多跟风改良,丢了本真。大鸭梨不一样,它扎根在社区里,厨师团队清一色北京老炮儿,聊起来才知道,主厨李师傅在全聚德干了二十年,移民后把这手艺带过来。他说,烤鸭不光是技术活,更得懂食材——鸭子的饲养、挂炉的温度、片鸭的刀工,少一环就变味。这儿还藏着些小众京味,像豌豆黄、炒肝儿,李师傅特意调整了咸度,适应本地口味,但魂儿没变。吃着饭,我想起移民初期的苦日子,那时馋一口家乡菜,得跑老远进城。现在大鸭梨开在北区,开车十分钟就到,价格也亲民,人均三十多加币就能吃撑。这种接地气的传承,让美食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日常的温暖。临走前,我又打包了半只鸭,回家当宵夜——隔夜加热,皮居然还脆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