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砸在眼皮上,火辣辣的,我眯着眼望向那片马蹄形的海湾。瓦胡岛东岸的恐龙湾(Hanauma Bay),像一块被海神精心雕琢过的蓝绿色翡翠,镶嵌在火山岩的臂弯里。海水清澈得近乎失真,阳光穿透水面,在浅滩的白色沙床上投下摇曳的光斑。空气里是咸腥的海风味,混杂着防晒霜和热带花卉的甜香,远处棕榈树的沙沙声混着海浪的低语,还没下水,心已经沉进了那片蔚蓝。
换上装备,脚蹼踩在粗糙的火山岩小径上,一步步迈向那片传说。刚踏入浅水区,一股沁凉的温柔包裹住脚踝,瞬间驱散了岸上的燥热。低头,清澈见底的海水中,几条色彩斑斓的小鱼像被惊扰的精灵,倏地钻进了近处一片暗影——那是我的第一眼活珊瑚,一簇棕绿色的脑珊瑚,表面沟壑纵横,静静地呼吸着。这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潜下去,把头埋进水里,另一个宇宙在眼前轰然洞开。时间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管里规律的嘶嘶声。阳光被海水滤过,温柔地洒在色彩爆炸的珊瑚礁上。鹿角珊瑚枝桠交错,像水下燃烧的橙色火焰;桌面珊瑚层层叠叠,构筑起庞大的公寓楼群;圆润的蘑菇珊瑚散落其间,粉色的、紫色的,在阳光下像浸透了红酒的海绵。它们不是静物,是活着的城市,无数微小的珊瑚虫是这里的建筑师和居民。
鱼群是这片城市里最喧嚣的居民。黄黑相间的蝴蝶鱼像优雅的舞者,扭动着穿梭于珊瑚丛林;闪着蓝宝石光泽的鹦嘴鱼用坚硬的喙啃食着珊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它们排泄出的正是我们脚下踩着的白沙;一大群银色的鲻鱼,像一面流动的镜子,整齐划一地变换着方向,阳光在它们鳞片上跳跃,晃得人眼花。偶尔一条拖着长尾巴、色彩华丽得像京剧脸谱的躄鱼(Frogfish)伪装在珊瑚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它就那样耐心地等待猎物送上门。
最让我屏住呼吸的,是遇到绿海龟(Honu)的那一刻。它庞大的身影从深蓝处缓缓浮现,姿态从容,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古老威严。厚重的背甲上覆盖着绿色的藻类,像披着一件古老的战袍。它慢悠悠地划动前肢,从我下方游过,偶尔抬起头换气,那双深邃平静的眼睛瞥了我一眼,仿佛我只是它漫长生命旅途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它啃食礁石上的海藻,动作不疾不徐,充满了禅意。这是夏威夷的神灵,是活着的传奇。在它面前,任何动作都显得笨拙而多余,唯有静静悬浮,心怀敬畏。
但这份天堂般的美丽,也伴随着脆弱。靠近岸边一些区域,能看到珊瑚白化的痕迹,那些失去共生藻类的珊瑚,像被漂白过的骨骼,触目惊心。也有少数地方,被无知或鲁莽的脚蹼踢断的珊瑚残枝散落在沙地上。这让我想起进入海湾前的强制环保教育片,那绝不只是形式。在这里,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至关重要。我强迫自己像在水中打太极,动作放慢再放慢,脚蹼永远悬空,绝不触碰任何珊瑚礁——它们生长极其缓慢,一次不经意的触碰,可能毁掉几十年的积累。防晒霜?必须是严格标明“Reef Safe”的物理防晒或长袖水母衣。甚至拍照时,也绝不为了好角度而去惊扰或追逐海洋生物。我们只是访客,带着尊重和最小化的影响离开,是唯一的法则。
浮潜的乐趣,很大程度上也在于那份自主探索的未知感。不必执着于寻找特定的明星物种,放下攻略地图(虽然提前了解下本地常见生物很有帮助),让自己随波逐流。有时,一片不起眼的礁石缝隙里,藏着色彩斑斓的虾虎鱼或害羞的海蛞蝓(Nudibranch),那些微小生命展现的奇异色彩和形态,往往带来更大的惊喜。或者,只是悬浮在几米深的水中,感受身体被温暖海水包裹的失重感,看阳光在水面下形成的光柱,听着自己放大的呼吸声,那种纯粹的放空与融入感,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宁静。
当夕阳开始把远处的海面染成金色,身体也感到了疲惫的满足感,我才恋恋不舍地游回岸边。坐在沙滩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海湾,皮肤被晒得微微发烫,嘴里还残留着海水的咸涩。指尖因为长时间浸泡而发皱,耳朵里仿佛还回荡着水下世界的嗡鸣。每一次在恐龙湾的浮潜,都不是一次简单的游玩,而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你目睹地球最古老生命形态的壮美,感受海洋脉搏的律动,同时也无比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渺小和责任。这不仅仅是一次探险,更是一份需要世代守护的承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