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朋友订回国机票,翻遍十几个网站才抢到张划算的票。这些年我飞过三十多个国家,踩过OTA平台的坑,也薅过航空公司的羊毛,今天把压箱底的订票经验摊开讲讲。
先说个反常识的发现:官网未必最贵。去年从东京飞温哥华,加航官网比第三方便宜17%,还多件托运行李额。秘诀在会员体系——注册时顺手勾选常旅客计划,累积的里程后来换过两趟东南亚短途航班。不过官网也有软肋,比如欧洲境内航线,Skyscanner比汉莎直接订省四十多欧。
比价工具要玩透时间魔法。周二凌晨常刷出价格洼地,这是航司系统重置库存的缝隙期。有次在Kayak设置降价提醒,盯着纽约到伦敦的航线三周,最终以含税$420拿下直飞。更狠的是反向搜索:打开Google Flights地图模式,把目的地拖到整个西欧区域,发现飞布鲁塞尔比巴黎便宜两百刀,转乘高铁半小时就到。
廉价航空藏着魔鬼细节。去年乘亚洲航空,七公斤随身行李卡得严严实实,现场买行李额比预订贵三倍。但若是提前在官网花15马币选前排座位,下机冲刺过关能省两小时。记住瑞安、宿务这些公司永远要勾掉保险和选座费,餐食自带三明治最靠谱。
支付环节还有最后道关卡。Booking.com用巴西IP结算比美国IP便宜8%,这是区域定价的潜规则。有张招行Visa卡常年返现10%,但记得关掉动态货币转换——那些问是否按本币结算的弹窗,汇率差能吃掉优惠。
最近迷上Secret Flying这类漏洞票猎手网站。上个月有人晒出$299的上海往返巴塞罗那bug票,虽然可遇不可求,但订阅邮件提醒总没错。重要的还是心态:别被\”仅剩2张\”的红色标签唬住,航司座位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