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整理老相册,翻出一张外婆抱着儿时我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泛黄,更揪心的是画质糊得像蒙了层雾——那是二十年前用30万像素手机拍的。我试遍所有修图软件,放大后的人脸要么变成马赛克,要么扭曲成毕加索画风。直到朋友甩给我一个链接:\”试试AI扩图工具,免费的在线的。\”
点开网站时我半信半疑。上传那张240×320的老照片,选择4倍放大。进度条跑完的瞬间,我对着屏幕倒抽凉气:外婆眼角的细纹、我衣服上的小熊图案、背景藤椅的编织纹理,全像被施了复活咒。放大后非但没模糊,反而比原图更清晰。后来才知道,这类工具用神经网络分析上亿张图片,能推算出缺失的像素该是什么形态,就像考古学家根据残片复原陶器。
实测三款主流工具时发现有趣差异。有的擅长处理人脸,能把老照片的眼珠修得透亮;有的对建筑线条还原精准,砖缝都清晰可辨;还有的甚至能智能补全残缺画面。不过免费版常有代价:要么带半透明水印,要么每天限处理5张。有次我上传水墨画,AI把渲染的墨迹误判成污渍,生成几道诡异的白痕——机器终究读不懂艺术留白的意境。
最震撼的是处理旅行照的经历。在冰岛拍的极光原图只有2MB,放大八倍后竟能看清前景苔原的每根绒毛。导出时网站提示\”相当于2400万像素\”,这个数字让我恍惚——当年那台两斤重的单反不过1200万像素。技术民主化带来的震撼莫过于此:曾经专业暗房师傅耗时数日的精放工艺,现在点三次鼠标就能完成。
当然也有翻车时刻。给朋友处理婚纱照时,AI把头纱边缘的蕾丝识别成头发,新娘脑后凭空多出团海藻般的卷毛。更需警惕的是隐私风险,某次上传证件照测试,第二天就在推荐栏看见自己放大后的人脸——原来免费服务的代价是默许平台训练模型。现在我只在本地化运行的软件处理敏感图片,云端工具再好,也得留个心眼。
看着修复好的外婆照片印在亚麻相纸上,突然理解技术的温度。它让被时光冲淡的记忆重新锐利,让模糊的思念纤毫毕现。下次回老家要带台扫描仪,把整本相册喂给AI——那些湮灭在噪点里的岁月,都值得被高清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