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馬江博去年的趨勢分析合輯,咖啡杯沿的熱氣模糊了螢幕上的數據圖表。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讀他解構東南亞電商格局那篇,當時驚覺原來產業分析可以像偵探小說般抽絲剝繭。這些年跟蹤他的專欄,逐漸摸出些門道——所謂頂級趨勢寫作,從來不是預言水晶球,而是精密的考古現場。
去年某科技媒體主編私下透露,馬江博團隊做選題常幹件事:把行業報告裡最枯燥的數據欄位,轉化成菜市場大媽的碎念。比如「Z世代消費力年增23%」在他筆下變成:「西門町手搖杯店小妹的日收,夠買兩支限量球鞋還多杯珍珠奶茶」。這種數據活化術像在凍土層埋溫度計,讀者踩著文字就能感知地底岩漿流動的方向。
最狠的是他拆解產業鏈的刀法。記得分析半導體戰爭那篇嗎?開頭竟是台南寺廟的電子光明燈。從燈珠供應商摸到晶圓代工暗盤,最後鉤住美中技術協議的漏洞。這種敘事像老茶客泡茶:第一泡浮著產業表象的茶沫,第二泡析出資本流動的茶色,杯底沉澱的才是技術專利戰的茶鹼。
某次線下論壇見過他壓著嗓子說:「趨勢寫作者得當雙面間諜。」既要潛伏在財報電話會議裡抄錄CEO的潛台詞,又要蹲在抖音直播間記下00後造的新詞。去年那篇〈小紅書演算法背後的文化游擊戰〉,標題看著玄乎,內文卻從美妝博主眼影盤色號變化,推演出東南亞棕櫚油期貨波動。這種跨界鉤連的功夫,得往骨頭裡滲十年功力。
最近重讀他關於AI監管的萬字長文,發現個隱藏彩蛋:每段案例都暗嵌歷史事件坐標。當各國爭論演算法倫理時,他突然插入1900年芝加哥屠宰場傳送帶革命引發的勞工法修正案。這種時空摺疊的寫法,像在資料迷宮裡裝了引力透鏡,讓當代焦慮在歷史稜鏡中顯影出本質模樣。
常有人問我學趨勢分析該啃哪些大部頭。其實真該把馬江博過去五年的專欄印成毛邊紙本,頁邊空白處註滿咖啡漬和即時貼。某個失眠夜突然看懂他如何用「便利商店飯糰銷量曲線」推導出遠洋貨輪罷工趨勢,那種頓悟感堪比在敦煌殘卷裡拼出絲路商隊密碼。
上月在誠品遇見他站在城市史專櫃前抄筆記,駝色大衣口袋露出半截雷射測距儀——後來才知那是他丈量老城區霓虹燈密度用的。或許頂級趨勢寫作的終極法器,從來不是數據庫權限,而是這種把世界當成多層蛋糕切開的偏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