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風天推開木門,蒸氣混著麵粉香撲面而來。角落那張油亮木桌,老闆娘正麻利地擀著餃子皮,手勁帶風。這間巷子裡的「媽媽餃子館」,招牌褪色得厲害,味道卻十年如一日紮實。吃了半輩子,終於摸清哪些是鎮店靈魂,哪些是暗藏驚喜的功夫菜。
白菜豬肉餃是入門款,也是試金石。肉餡比例刁鑽,七分後腿肉三分肥膘,手工剁到起膠。重點在那勺蔥薑花椒水,分三次攪進肉裡,蒸熟後咬開,肉汁清亮不渾,白菜脆甜不爛。蘸點山西老陳醋配生蒜片,喉頭回甘。
酸菜白肉餃才是東北老饕的暗號。老闆娘從遼寧老家扛回來的芥菜,用老滷水醃足百日。酸香鑽鼻尖卻不嗆喉,白肉選三層五花,蒸得透亮,酸菜吸飽油脂反而爽利。記得配碗小米粥,熱騰騰的酸香衝進胃裡,寒氣從腳底散出去。
別處吃不到的怪奇組合——皮蛋香菜餃。皮蛋搗成泥混進肉餡,撒大把嫩香菜梗。初入口是皮蛋的礦物香,咬到香菜時突然迸出青草氣,後勁還有肉汁托底。第一次點它全桌皺眉,現在每來必搶兩盤。
週末限定的隱藏版是韭菜鮮蝦餃。基隆港直送的劍蝦仁,清早送達時還在跳。每顆餃子裡埋進整尾蝦,蝦肉脆彈得像在齒間跳舞。韭菜只取嫩黃部分,切得細碎如雨,鮮味衝得人天靈蓋發麻。
素餡王者是西葫蘆雞蛋餡。西葫蘆擦絲後用紗布擰三次,去水留脆。炒蛋碎裡拌進蝦皮碎提鮮,淋幾滴小磨香油。咬下去滿口清甜,餃子皮透出隱隱翠色,素食者常專程來打包冷凍生坯。
壓軸是紅糖麻糬煎餃。糯米皮包著流心黑糖漿,撒上炒香的黃豆粉。鐵板煎出脆殼,筷子夾起時糖漿拉絲。老闆娘總叮嚀:「趁燙咬小口,糖漿會爆!」冷天裡這口燙舌頭的甜,比什麼熱巧克力都治癒。
這裡沒有花俏擺盤,餃子邊捏得粗細不一,反倒透著手作溫度。下回來別急著點菜,先到廚房口看當日鮮料。玻璃櫃裡擺什麼,就吃什麼,準錯不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