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來同德樓三年,周邊巷弄的鑊氣早成了日常。記得初來時被房東阿伯一句「樓下轉角食燒臘,抵過你煮飯」點醒,從此開啟了味蕾探險。這帶老店新舖交錯,像永康街的縮影卻沒觀光客喧囂,租屋市場更是暗藏玄機。
清晨五點半,基隆路巷口的無名豆漿舖準時飄煙。老闆娘用臺語嚷著「燒喔」,油條脆得能戳破塑膠袋,配鹹豆漿裡的蝦米菜脯,二十元銅板吃得人額角冒汗。轉進文昌宮後巷,七十歲阿婆的麵線糊用柴魚高湯打底,大腸滷得通透,加辣後舌尖發麻的痛快,週末排隊人龍總延伸到廟埕石獅旁。
晚間覓食得考驗腳力。吳興街底的客家小館,薑絲大腸酸勁衝腦門,老闆堅持用當天溫體豬;臨江夜市尾的藥燉排骨用陶甕慢煨八小時,喝湯時能嚐出當歸的苦甘。特別要提信義路那家關東煮,老闆原是日料師傅,蘿蔔煮得透心卻不爛,蘸柚子胡椒醬,冬夜裡暖得人指尖發顫。
租房學問比找美食更精深。同德樓本身屋齡高但管理嚴,頂樓戶常有驚喜:我租的九坪套房帶私人露台,月租一萬八能眺望台北101煙火。要省錢可往莊敬里找,巷內老公寓三房兩廳兩萬五有找,缺點是得忍受樓下早餐店的油炸聲。切記避開消防通道旁的房間,去年對街火警時,救護車鳴笛聲在窄巷迴盪整夜。
簽約時要死盯兩件事:水壓和網路線。某次租到號稱新裝潢的套房,洗澡時熱水器忽冷忽熱得像三溫暖,後來發現全棟共用老舊水管。現在學乖了,看房必帶手機測速APP,畢竟追劇卡頓比蟑螂更讓人崩潰。
最懷念疫情期間的共生時光。樓下麵店老闆主動降租給打工學生,水果行阿桑把即期芭樂分送租客,午夜下班總能在7-11遇見鄰居交換宵夜。這種黏稠的人情味,比米其林星星更難複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