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家族的新聞,焦點落在他的兒媳伊莎·安巴尼身上,那種奢華程度簡直像電影場景。作為一個常跑亞洲各國的華人,我親眼見過不少富豪生活,但安巴尼家的排場還是讓人驚掉下巴。這不只是金錢堆砌,更牽扯到文化、社會責任,甚至人生哲學。
珠寶這塊,伊莎的收藏堪稱藝術品。記得她婚禮上那條「天堂之鏡」鑽石項鍊,鑲嵌上千顆鑽石,總值超過一億美元,陽光下閃得刺眼。這背後是印度悠久的珠寶傳統,珠寶不只裝飾,更是家族傳承的象徵。婚禮時,她戴的頭飾據說融合了莫臥兒王朝的工藝,每一顆寶石都講述歷史。但問題來了,這種奢華在貧富懸殊的印度,會不會顯得刺眼?我曾在孟買街頭看到孩子們赤腳乞討,對比之下,心裡五味雜陳。
豪宅部分更驚人。安蒂利亞大廈立在孟買市中心,二十七層樓高,比帝國大廈還費心思設計。裡面有九部電梯、三個直升機停機坪,甚至私人劇院和雪屋。六百名員工全天候服務,從園丁到廚師,規模堪比五星酒店。我參觀過類似的亞洲豪宅,但安蒂利亞的環保設計值得一提——太陽能板和雨水回收系統,顯示富豪也開始注重永續。然而,這棟「宮殿」每年維護費高達千萬美元,普通家庭一輩子也攢不到零頭。
豪門日常呢?伊莎的生活是國際化的旋風。她常飛巴黎看秀,或在紐約慈善晚宴露面,社交圈全是名流。但別以為全是玩樂,她得打理家族電信事業,還推動教育慈善,像「教育印度」計畫幫助鄉村孩子上學。這種雙面生活讓我反思:財富賦予影響力,但壓力也大。一次訪談中,她提到每天凌晨五點起床瑜伽,平衡事業與家庭,這點和許多華人企業家二代相似——外表光鮮,背後是自律的汗水。
深入看,這種奢華反映全球性的貧富議題。印度基尼係數高達0.85,富豪們的揮霍常引發爭議。但伊莎家族創造數萬就業機會,慈善支出也年年增長。作為華人,我聯想到香港或新加坡的豪門,同樣在炫富與公益間掙扎。或許,真正的奢華不是物質,而是如何用資源改變世界。財富可以建豪宅,也能搭橋鋪路,關鍵在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