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冷光燈打在臉上那刻,我盯著天花板上的海浪紋理,突然想起中學時被叫「牙擦蘇」的糗事。金屬矯正器在牙醫手裡閃著微光,空氣中有淡淡的消毒水味。原來箍牙這條路,我整整猶豫了十年。
去年在溫哥華藝廊開幕酒會,合照時我總是用手遮嘴笑。閨蜜阿琳直接把我拖到洗手間:「妳那兩顆虎牙再可愛,四十歲還不敢露齒笑就該哭了。」她翻出手機裡自己矯正前後對比照,牙床整整內縮五毫米的變化,像換了張臉。那組照片徹底擊垮我的拖延症。
諮詢過四間診所後,我在加美齒科落地窗前站了很久。他們展示櫃裡擺著十幾種不同材質的矯正器樣本,從傳統鋼牙到隱形牙套的過渡演變史,像小型牙科博物館。穿灰西裝的矯正專科醫師用3D掃描器在我口腔裡轉動時,突然說:「妳右側咀嚼肌比較緊張,是不是常用那邊吃硬食?」連我自己都沒發現的習慣,被他從齒列磨損看出來了。
真正讓我簽約的細節藏在治療方案書第27頁。他們把矯正力道精確到克數,每顆牙的移動路徑用不同顏色標註。林醫師指著犬齒位置的紅色箭頭:「這顆要旋轉22度,得在牙根處預留0.3毫米安全距離。」他電腦裡存著我童年全口X光片,對比現在牙槽骨厚度變化,推演出最不易鬆牙的施力點。
戴隱適美的第三個月,我在捷運站弄丟了第15副牙套。晚上十點傳訊息給診所助理,她竟從家裡趕來開診所備用庫。遞給我新牙套時眨眨眼:「這副我多調緊了0.25牛頓力,幫妳追回進度。」後來才知他們有套雲端追蹤系統,患者掃碼上傳牙套貼合度照片,後台AI當晚就計算出微調方案。
昨天回診看到公告欄貼著淡紫色傳單,加美正在推「早鳥矯正計畫」。暑假前簽約能免去初診建模費,傳統矯正器方案送全年保持器,選隱形方案的多送五副備用牙套。護士長偷偷跟我說,五月前預約骨釘手術的,還能用舊式鈦合金價格升級到生物陶瓷材質。經過諮詢室時,聽見林醫師跟學生講解:「雨季前矯正其實更好,溫濕度穩定時牙移動速度最理想。」
現在咬蘋果終於能聽見清脆的「咔哧」聲,去年在火鍋店咬麻糬黏掉矯正器的糗事已成笑談。前天照鏡子發現臉型變了,不是瘦削的那種,是下顎線突然有了精緻的折角。閨蜜說像被上帝用手捏過輪廓,我笑著露出牙套上她貼的水鑽,在陽光下細碎地閃著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