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冬天剛到加拿大時,剛落地多倫多機場,就趕上三月那場大雪,寒風刺骨中拖著行李找民宿,房東太太熱情招呼卻突然冒出一句:「記得周日要調時間喔!」我當時一臉懵,心想調什麼時間?難道是飛機延誤了?後來才明白,那是加拿大夏令時間的開端,每年這小小的一小時調整,竟能牽動整個生活節奏。十年過去,我從留學生變成在地居民,親身體驗過無數次這種時間魔術,才懂得它背後的深意。
夏令時間可不是什麼新潮玩意兒,早在1918年加拿大就跟著全球潮流引入,核心目標是善用自然光節省能源。簡單說,就是春天把時鐘撥快一小時,讓人們早睡早起,多利用黃昏的日光;秋天再撥回來,恢復正常作息。這聽起來簡單,但背後藏著複雜的社會契約。加拿大聯邦政府授權各省自行決定是否實施,結果呢?薩斯喀徹溫省堅持全年標準時間,魁北克和安大略等大多省份則乖乖遵守,每年三月第二個周日凌晨兩點變三點,十一月第一個周日凌晨兩點回一點,像2024年就是3月10日開始,11月3日結束。這種分裂狀態,常讓跨省旅行的人搞混時間,我有次開車從溫哥華到艾伯塔,邊界線上手機自動跳時,手錶卻卡住,差點錯過預約。
影響層面遠比想像深遠。先說健康吧,醫學期刊《睡眠研究》登過論文,指出時間調整後首週,心肌梗塞風險平均升5%,尤其對長輩和小孩。我鄰居老陳就抱怨過,每年春天調完時,他總失眠好幾天,「腦袋像被時差轟炸」。經濟上,零售業樂翻天,傍晚多一小時營業時間,戶外咖啡座人潮爆滿;相反地,農業區農夫叫苦,乳牛擠奶時間亂套,產量直接掉一層。更別提交通安全了,統計顯示調整當週車禍率增三成,天沒亮就出門的上班族容易打瞌睡。這些都不是空談,2019年卑詩省公投時,我參加過社區辯論,聽專家分析數據:每年省下約1%電力,代價卻是社會成本破億加幣。
怎麼應對這一年兩次的時間地震?我的經驗是提前準備。調時前一週就漸進調整作息,每天提早或推遲十分鐘睡覺,配合日光節奏。手機和電腦自動更新雖方便,但機械鐘錶得手動,我總在日曆上畫大紅圈提醒。家有幼兒的話,用光療燈模擬日出超有效;老人家則建議補充褪黑激素。當然,爭議從未停過,有人主張廢除夏令時間,回歸自然光照,像育空地區2020年就永久固定了時間。這議題牽扯文化習慣與科學實證,下次投票前,得多聽各方聲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