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踏入餐飲業那會兒,我還懵懵懂懂,第一次聽到「企台」這個詞,還以為是啥高級職位。後來才知,在台灣的餐廳裡,企台就是我們常說的服務員,負責招呼客人、點餐送菜那些雜活兒。這工作表面看簡單,其實裡頭藏著不少學問,沒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那種壓力與樂趣交織的日常。
企台這稱呼,源自台語或閩南語,字面意思是「站台的人」,說白了就是站在餐廳前台服務的員工。在歐美可能叫waiter或server,但台灣的餐飲文化更接地氣,企台得兼顧點餐、結帳、清潔,甚至當起心理輔導師——客人心情不好時,還得陪笑臉安撫。我曾在台北一間老字號火鍋店幹過幾年,每天腳不沾地,卻也練出一身本事。
說到工作職責,可別小看企台只是端盤子。開店前,得先檢查餐具整齊、食材新鮮,這環節馬虎不得,萬一客人吃到不乾淨的東西,責任全壓在你肩上。高峰期時,就像打仗一樣:同時招呼五六桌客人,腦子得飛快運轉,記住誰點了啥、誰要加湯、誰對辣過敏。記得有一次,一對情侶吵架,女方摔杯子,我邊掃碎片邊打圓場,事後老闆還誇我機靈。結帳環節更考驗人,得精準算錢、處理刷卡問題,還得防著奧客找碴——這行幹久了,連微表情都學會解讀。
日常內容嘛,從早到晚像陀螺轉不停。早上九點到店,先幫廚房備料,擦桌子擺餐具;中午人潮湧入,忙到連喝水時間都沒;下午稍歇,得抽空整理庫存;晚上又是另一波高峰,直到打烊清潔完畢,常拖到十一點多。最磨人的是體力消耗,一天站十幾個小時,腳底板都起繭。但說來奇怪,這工作也帶來成就感:看到客人滿足的笑臉,或老顧客專程來找你點餐,心裡就暖呼呼的。有人問我為啥堅持,我說這行教會我察言觀色、應變能力,比讀啥MBA都實用。
當然,企台這活兒不是人人能扛。薪資多靠小費,收入不穩定;遇到刁難客人,得吞下委屈;節假日忙翻天,錯過家庭聚會是常態。但換個角度想,它像社會縮影,磨練出韌性。現在回想那段日子,雖苦卻值得——如果你正考慮入行,別怕辛苦,先從基本功練起,總會找到屬於你的節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