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咖啡廳遇見老同學阿偉,他左臂還打著石膏。聊起來才知道年初被計程車擦撞,對方保險公司三番兩次想壓低賠償金。「當初要是懂這些門道,就不用白跑五趟調解會了。」他苦笑著攪動咖啡。這讓我決定把處理交通賠償的實戰經驗寫下來,這些用時間換來的教訓,希望你能記在手機備忘錄裡。
事故當下除了報警,有個細節九成人都忽略:用手機全景模式錄下現場。去年我協助處理的案子裡,有輛機車被撞後滑進水溝,車主當下只拍損毀部位,結果保險公司咬定「水溝刮痕是舊傷」。記得從四個角落斜拍全景,連同煞車痕、散落物都要入鏡,這些都是責任判定的無聲證人。
初判表只是起點,真正的攻防在車禍鑑定報告。曾有位媽媽被右轉貨車撞倒,初判表寫「雙方未注意車前狀況」,她自費三千元申請鑑定,行車記錄器顯示貨車根本沒打方向燈,責任比例從五五變成七三。別被公文術語嚇退,當你拿到寫著「偏向免責」的初判表時,直接走向鑑定委員會就對了。
醫療單據要像集郵般精準。門診收據別只留藥費那張,掛號費收據上有就診日期;復健科的熱療、電療項目要請治療師備註在收據。最容易被砍的是看護費,記得要求醫師在診斷書寫明「需專人照顧X日」,去年有案例因這行字多爭取到八萬七千元。
和解會議室裡的冷氣總是特別強。對方遞過來的文件要當場用手機翻拍,曾有保險員在「同意和解」欄位偷加小字「含後續衍生醫療」。薪資證明別傻傻交正本,公司開立的在職薪資單要蓋大小章。當他們說「這是最高標準」時,微笑回應:「那我再問問地方法院民事庭。」
賠償金就像俄羅斯娃娃,打開還有好幾層。除了醫療費、工作損失,別漏掉這些隱形項目:安全帽裂了可求償?當然算!機車通勤族改搭計程車的交通費?留好收據。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勞動能力減損」,手指韌帶斷裂的鋼琴老師,透過醫師評估喪失15%勞動力,這筆是用年薪乘上減損比例再乘20年。
精神撫慰金不是漫天喊價。法官常用「傷勢等級x醫療費倍數」當基準,例如肋骨骨折屬中等傷,判賠金額約是總醫療費的3-5倍。但別被數字框住,我協助過被酒駕撞傷的孕婦,因流產獲得高出標準兩倍的撫慰金。關鍵在診斷書是否註明「身心創傷」,這行字可能值六位數。
收到調解成立書那晚,阿偉傳訊息說保險公司突然願意多賠十二萬。「原來他們早準備好預算空間,就等我們喊停。」他附上和解書照片,賠償欄位填著當初不敢想的數字。這條路或許顛簸,但那些深夜整理的單據、反覆修改的陳述書,終會在領款簽收單上開出應有的價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