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聽到九龍城寨的故事,是從外公口中傳來的。那時我還是個小學生,坐在香港舊區的茶餐廳裡,窗外雨聲淅淅瀝瀝,外公啜著奶茶,眼神飄向遠方,說起那個被稱為「黑暗之城」的地方。他說,九龍城寨不只是一個貧民窟,更像一座迷宮,住著三教九流的人,警察不敢進,政府管不了,居民卻在其中建立起自己的秩序。那種混亂中的生命力,像野草一樣頑強,讓我從小就對這個地方著迷。
後來長大了,我翻遍歷史書和檔案,才真正理解九龍城寨的複雜性。它起源於清朝,原本是個軍事要塞,但隨著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這裡成了三不管地帶。二戰後,難民湧入,樓房亂建,高達十幾層的違章建築擠在一起,陽光幾乎透不進來。居民們自設診所、工廠,甚至學校,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社會。1990年代拆除時,政府稱之為「毒瘤」,但對許多人來說,那是家的記憶。這種矛盾,反映了香港的殖民歷史與身份掙扎——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卻承載著城市最真實的靈魂。
拆除後,九龍城寨的傳奇並未消失,反而在流行文化中重生。電影、遊戲和小說不斷重現它的迷宮般街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部《九龍城寨之圍城》。這部作品不是單純的動作片,它用鏡頭捕捉了城寨拆除前夕的動盪,描繪居民們如何面對迫遷的絕望與抗爭。導演透過寫實手法,展現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光輝與黑暗,讓觀眾反思現代都市發展的代價。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網路上有些資源可以找到相關檔案,像是透過torrent分享的版本,能讓你重溫那個時代的氛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