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胡志明市的窄巷,那股撲鼻的香氣總讓我停下腳步。不是什麼高檔餐廳,就是街角的小攤,老闆娘熟練地舀起熱湯,淋在雪白的河粉上。湯頭清澈見底,卻藏著牛骨熬煮十小時的精華,每一口都像在舌尖跳舞。越南河粉不只是食物,它是記憶的載體,承載著北越農村的樸實與南越的熱情。小時候跟著父母逃難,一碗熱騰騰的Pho成了寒冬裡的慰藉。現在,我走遍世界,只為追尋那最初的感動。
Pho的靈魂在湯頭。傳統做法得用牛筒骨、牛尾,慢火燉煮,撇去浮沫,直到湯汁金黃透亮。香料是秘密武器,八角、肉桂、草果,缺一不可。但最關鍵的是平衡——太濃則膩,太淡則失魂。在河內的Pho Thin,老闆堅持用炭火熬湯,煙燻香氣融入湯中,配上薄如紙的牛里脊,入口即化。記得那次清晨五點排隊,寒風中喝下第一口,暖意從胃裡蔓延到心底,彷彿時光倒流,回到戰亂年代的人間溫情。
推薦幾家必訪之地,都是我親身踩點後的私藏。台北永康街的「河內小館」,湯頭用台灣黃牛骨熬製,加入甘蔗提鮮,清爽不油膩。配上現切牛腱肉和九層塔,每一筷都吃得到層次。去年帶朋友去,他驚嘆:「這湯竟有海味的甜!」再來是香港中環的「西貢河粉」,隱身老唐樓,老闆是越南華僑。他的湯底加了魚露和焦糖,濃郁帶點微甜,牛肉選澳洲和牛,嫩中帶嚼勁。坐在狹小空間裡,聽著粵語閒聊,彷彿穿越到西貢市集。
若想體驗原汁原味,直奔胡志明市的「Pho Quynh」。它在背包客天堂范五老街,24小時營業。深夜抵達時,人聲鼎沸,湯鍋蒸氣氤氳。老闆娘笑著遞來一碗,湯色深褐如琥珀,浮著油花卻不膩口。秘密在於牛骨髓的長時間燉煮,配上生豆芽和青檸汁,酸辣交織。那晚,我和陌生人拼桌,分享旅途故事,一碗Pho成了連結世界的橋樑。
吃Pho講究時機與搭配。清晨湯頭最鮮,正午則添了市井煙火氣。別忘了配菜——新鮮香草是點睛之筆,薄荷、紫蘇撕碎撒入,香氣迸發。辣椒醬要慎選,越南產的才夠勁,一小匙就能喚醒味蕾。這些年,我學會慢食哲學:先啜湯,再嘗粉,最後細嚼牛肉。每一口都在對話歷史,從法國殖民時期的融合,到戰後難民的創意重生。
一碗好Pho,喝的是人生百味。下次旅行,別只追景點,鑽進巷弄找個小攤坐下。讓熱湯暖了身子,也暖了記憶裡的某個角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