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西環石塘咀的街市拐角,海風裹著咸鮮味撲面而來。站在60 Clipper Road樓下仰頭,灰藍玻璃幕牆切割著維港的碎光,手裡經紀給的樓書被風吹得嘩啦響。這幾年看過港島西太多「潛力股」,唯獨這棟臨海新盤讓我駐足抽了兩根煙——不是被會所泳池的無邊際設計打動,而是電梯口那張A4打印紙:23樓B室招租,月租$38,000,下面用紅筆補了行小字「業主急放可議」。
當晚約了做測量師的老友阿權飲糖水,他舀著腐竹薏米突然笑出聲:「你睇中果個『劏房盤』啊?」原來發展商交樓時玩文字遊戲,標準戶實用率得七成二,仲要預留管道位俾未來區域冷氣系統。我翻開手機計算器按數:800呎單位買入價$2,100萬,裝修費硬生生多咗八十萬,租金回報即刻跌穿2.5%。
真正落釘前我做了三件事:先託北角做窗簾的陳師傅混進業主群,發現管理費每呎$5.2冠絕西區;再蹲點地鐵站數人頭,早高峰十分鐘262人出閘,七成揹電腦包;最緊要係摸清街尾地盤圍板——政府文件寫明明年底開工建社區醫院,但施工圖角落標著「救護車通道入口」。當晚立刻過數落訂,專揀望醫院停車場的單位,呎價壓到$24,800。
收樓那天驗出七處空心磚,發展商推搪話「符合驗收標準」。我直接拎著鎚仔當著工程經理面,砸開浴室牆磚露出歪斜水管:「要唔要call蘋果日報記者嚟影相?」三日後全屋換過曬瓷磚。租客係對英國律師夫婦,簽約時我特意加條補充協議:「冷氣系統若增設管道,業主承擔七成改裝費」。今年三月管理處果然發通告,每戶要夾三萬八。
上個月經過地產鋪,玻璃窗貼著同棟樓放盤廣告,呎價標$28,900。經紀阿Sam拉住我訴苦:「陳生你間單位租約快到期了吧?有客肯出$45,000月租啊!」我笑笑遞過新印的名片,燙金字印著「西環醫療服務有限公司」。街尾地盤起重機正在吊裝急診室的招牌,診所合夥人上星期簽了五年租約,月租$53,000。
真正識玩磚頭的人,睇樓書用放大鏡掃細則,踩盤帶埋紅外線測距儀。當全城吹捧海景豪宅時,我寧願要貼住救護車出入口的窗。香港地產遊戲最諷刺嘅真理:與其追光,不如自己種太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