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吹過維多利亞港,對岸的劇院燈火通明,像鑲嵌在夜色裡的一顆明珠。此刻,有多少顆心正為即將上演的《音樂之聲》而雀躍?這部跨越半個世紀依然打動全球觀眾的經典,終於又回到了香港舞台。上次錯過的朋友,這次可別再留遺憾了。
搶票,是熱門演出的第一道關卡。香港的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尤其像《音樂之聲》這種老少咸宜的殿堂級製作。官方渠道如城市售票網 Urbtix 或快達票 HK Ticketing 自然是首選,但熱門場次開票瞬間秒殺是常態。我的經驗是,提前註冊好帳號、綁定信用卡,開票前十分鐘就守在電腦前,手機、平板也同步登入,多線作戰。別只盯著週末黃金檔,平日場次有時更容易入手,而且氛圍一樣熱烈。
若官方售罄,別急著找黃牛。留意幾個信譽較好的二手票務平台或本地論壇的「讓票區」,偶爾會有真樂迷因行程變動原價轉讓,這需要點運氣和耐心。我曾在演出前兩天,無意中刷到一張別人臨時無法出席的絕佳位置票,那種驚喜感難以言喻。切記,交易務必選擇面交或可靠第三方支付,避免詐騙。
選座是門學問。香港文化中心或演藝學院歌劇院的聲學效果一流,理論上中高價位的堂座(Stalls)視聽體驗最均衡。但預算有限的話,別小看「山頂位」(Balcony)。記得有次陪朋友買了高層座位,起初擔心太遠,結果發現《音樂之聲》的舞台設計極其精巧,縱深感強,從高處俯瞰,瑪利亞和孩子們在阿爾卑斯山「奔跑」的場景反而更有層次感,別有一番風味。當然,如果帶小朋友或長者,盡量避開樓梯陡峭的高層區域。
觀演當日,務必預留充足時間。中環、尖沙咀一帶傍晚交通繁忙,地鐵雖準時,但金鐘站、尖東站的人流不容小覷。建議提前至少一小時抵達。別小看這「早到哲學」,一來避開入場安檢排長龍,二來能悠閒逛逛劇院大廳的紀念品店,買本場刊細讀製作故事,或點杯飲料感受漸濃的觀劇氛圍。穿著方面,香港劇院觀眾普遍偏「Smart Casual」,無需過分隆重,但睡衣拖鞋就免了,這是對舞台的尊重。
觀演禮儀是老生常談,卻總有人疏忽。手機調至靜音並收好,任何螢幕亮光在黑暗中都是刺眼的干擾。拍照錄影絕對禁止,版權保護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演員需要觀眾全情的投入與即時反應,快門聲和螢幕光會破壞這珍貴的現場互動魔力。當「Edelweiss」的旋律響起,當孩子們唱出「So Long, Farewell」,那份全場屏息、繼而爆發的掌聲,是現場獨有的靈魂震顫。
散場後,別急著衝向地鐵站。夜晚的維港微風正好,不妨沿著星光大道或海濱長廊走一段。讓「My Favorite Things」的旋律還在腦海迴盪,回味瑪利亞的純真與勇氣,讓這份音樂帶來的溫暖和力量,伴著香江夜色,沉澱成記憶裡一顆發光的星。藝術的力量,就在於它能穿透日常,在心裡留下點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