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到歐盟公報時,指尖停在螢幕上頓了幾秒。窗外維港的燈火依舊璀璨,但手裡那本深紅色的特區護照,突然感覺沉了些。
上週在布魯塞爾機場轉機,親眼見證了變化。一位香港學生攥著護照在邊檢櫃檯前反覆解釋:「以前明明免簽的…」後方隊伍裡的嘆息聲像漣漪般散開。歐盟把香港從免簽名單除名這事,終究從公文走進了現實。
• 預約攻防戰: 法國簽證中心凌晨三點放號,記得用隱私視窗搶票。德國使館偏好週三下午更新名額,像獵人守候獵物般盯著螢幕刷新。別相信「三個工作天」的官方說法,我同事的荷蘭簽證審了整整42天,期間催簽信石沉大海。
• 財力證明陷阱: 銀行流水切忌臨時大筆存入。比利時簽證官曾用紅筆圈出我帳戶裡一筆親友轉帳:「這可能是借款?」最後補了公證書和親屬關係證明才過關。更別提那些被退件的定期存款單——只因印章稍微模糊。
• 行程單的魔鬼細節: 義大利簽證官拿著放大鏡核對火車票預訂時間,發現某段車程「與景點開放時間不符」差點拒簽。後來學會在行程備註欄寫上「參觀外觀不進館」,才避免重蹈覆轍。
更隱秘的招數是「過境簽證」。持日本多次簽經法蘭克福轉機瑞士,憑著72小時內離境機票,硬是在海關辦公室磨到臨時入境章。但這招風險猶如走鋼索,隔壁櫃檯的印度旅客當場被押送轉機區。
某國簽證官曾拿著我的護照喃喃自語:「香港曾是東方之珠啊…」鋼印落下的悶響在安靜的房間裡格外清晰。那本深紅色小冊子揹負的重量,早已超越紙張的物理極限。
穿過法蘭克福機場海關時,玻璃幕牆外晨光熹微。排在我前面的香港情侶緊握申根簽證,像抓著救命稻草。當邊檢蓋章聲「咚」地響起,女生突然淚流滿面——這枚原本不必要的印戳,成了新時代的入境暗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