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春天總是黏答答的,牆壁滲水珠、衣物晾不乾,連空氣都重得能擰出水來。去年梅雨季,我書櫃珍藏的絕版書長了霉斑,心痛到失眠。跑遍電器鋪試過十幾款「吸濕大笨象」,才明白除濕機不是貴就好,參數裡藏著魔鬼細節。
記得第一台買的雜牌機,標榜「日除濕10公升」,結果運轉聲像拖拉機,濕度計像裝飾品。請教師傅才懂,除濕量要看「30℃/RH80%」標準值,有些廠商玩文字遊戲用「27℃/RH60%」美化數據。真正耐用的壓縮機摸外殼就知道——運轉三小時後微溫不燙手,那種發熱像暖爐的,多半撐不過兩年。
衣櫃邊那台日本製的瘦高機型讓我驚豔。它底部滾輪藏著玄機,推起來像行李箱滑順,轉角處輕輕一扭就過。最妙是「衣類乾燥」模式,把西裝掛在伸縮管旁,兩小時連內襯都乾透,比烘乾機溫柔。師傅私下透露,雙排冷凝管比單排貴三成成本,但低頻除濕時省電近40%。
地下室除濕是另一場硬仗。試過某歐洲品牌宣稱「工業級除濕」,結果排水管接口竟比奶茶吸管細,每兩小時要倒水。後來換上台灣製的怪獸機,水箱像小型收納箱,還能外接管直通地漏。關鍵在「連續排水孔位高度」,低於10公分的設計,水根本排不乾淨。
現在臥室用韓國新出的變頻機,像個沉默管家。手機APP能設定「客廳55%濕度/書房45%」分區管理,凌晨自動切睡眠模式。有次出門忘關機,電費單竟比舊機省三分之一。這種錢花得肉痛卻不後悔——當你摸到乾爽的蠶絲被,聞不到霉味那刻,就知道什麼叫生活質感。
選除濕機像找婚姻伴侶,華麗參數不如可靠細節。壓縮機是心臟,日本美芝或台灣瑞智的十年保固才敢買;水箱要有提手防潑灑,最好帶紫外線抑菌;滾輪得卡榫固定,否則拖地像溜冰。別信「奈米除菌」這種浮誇詞,HEPA濾網加銀離子塗層才是真功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