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剛落地多倫多那會兒,揣著工簽跑遍五大銀行辦信用卡,櫃員那句「信用紀錄不足」聽得耳朵起繭。有天在Yorkville喝咖啡,隔壁桌華人阿姨亮出張金屬卡結帳,卡面反光刺得我瞇起眼。店經理笑著說:「American Express啊,新移民能申請到Gold算你本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信用卡的質感真的能「叮」出聲響。
嚴格來說Amex不算傳統銀行,它更像頂級金融俱樂部。1949年推出首張簽帳卡時就立下規矩:不讓你透支消費,每月結清全額。這種「量力而為」的脾氣,反倒吸引講究生活掌控感的中產。有回我飛溫哥華見客戶,萬豪前台看我掏出白金卡,默默把房間升到海景套房。後來才懂,那是Amex隱藏玩法——第三方福利比官網寫的多三成。
真正讓我死心塌地的是MR積分系統。去年用75,000點換了多倫多直飛東京商務艙,稅金只付了CAD$127。關鍵在於點數轉換航空聯盟的1:1.25加乘,這招連加拿大本土的RBC Avion都做不到。不過要提醒新玩家:Costco加油站不收Amex,大統華倒是從2021年起全面支援了,買菜刷金卡賺4倍積分比囤油券實在。
最近幫表弟申請綠卡,發現Amex對信用紀錄的包容度很妙。他學簽期間用押金卡養出680分,去年轉正式卡竟批了$15,000額度。但這家有個暗黑規則:若你曾經主動註銷過他家卡片,再申請時福利可能縮水三成。我的理財顧問Jason透露,他們內部有套「忠誠度算法」,比電信公司還記仇。
年費值不值?看那張CAD$699的白金卡:送$200旅行券、$100百貨禮卡,龍騰卡帶兩人進貴賓室。光這些就抵掉年費,更別說FHR訂房送早餐+延遲退房。但疫情時我被收全額年費氣得投訴,客服二話不說返還$300點數。這種危機處理的爽快,大概就是金屬卡重量外的另一種「份量」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