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地多倫多那會兒,拿著第一張印著五位數的工資單,手指戳著計算器按到冒煙。銀行帳戶跳出來的數字硬是比合同寫的少了截,那種冰桶澆頭的清醒感至今記得——在加拿大,談薪水不談稅後都是耍流氓。
拆解那張工資單就像剝洋蔥。聯邦稅和省稅是兩把刀,刀法還不一樣。聯邦稅分五段切:$53,359以下切15%,往上到$106,717切20.5%,再往上分三階跳到33%。安省省稅更細,從5.05%起步,分階劈到13.16%。舉個實在例子:假設你年收入24萬加幣(月薪2萬),在安省工作且沒有其他抵扣:
聯邦稅先砍第一刀。$53,359按15%算約$8,004;$53,359到$106,717區間稅率20.5%,這塊$53,358的稅約$10,938;剩下$133,643落在第三階26%稅檔,再繳$34,747。光聯邦部分就剮走$53,689。
省稅第二刀接踵而至。安省$49,231以下稅率5.05%,約$2,486;$49,231到$98,463區間稅率9.15%,這塊$49,232稅金約$4,505;$98,463到$150,000按11.16%算約$5,754;剩下$90,000落在第四階12.16%稅檔,再繳$10,944。省稅部分合計$23,689。
還沒完。工資單角落藏著兩筆強制扣除:加拿大退休金計劃(CPP)要扣走年收入的5.95%(2024年上限$3,867),就業保險金(EI)再薅1.66%(上限$1,049)。這兩項又從你24萬年薪裡抽走$4,916。
算盤打到這裡,帳面24萬年薪經過層層剝離,實際落袋約$156,706。攤到每月差不多$13,059。這和原始月薪2萬相比,蒸發了三分之一還多。
但別急著捶牆。加拿大稅務系統埋著反哺通道。RRSP供款能直接降低應稅收入,年供款上限是前一年收入的18%(2024年頂格$31,560)。TFSA免稅增長帳戶更是寶藏,增值部分完全免稅。去年幫客戶做稅務規劃時,有位IT工程師透過RRSP+醫療開支抵扣,硬把邊際稅率從43%壓到29%,省出輛二手凱美瑞。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稅務居民身份認定。有人拿著工卡在加拿大工作,卻把國內房租收入當境外所得不申報。稅局去年追查跨境稅務的NETFILE計劃,光安省就補徵了$2.1億稅款。記住那條金律:稅務居民的全球收入都要申報,但別怕雙重徵稅——加拿大與中國的稅收協定會抵免你在中國已繳的稅額。
看著工資單上消失的數字,與其肉疼不如當成解謎遊戲。每筆扣除背後都有對應的社會契約:EI失業能領55%原週薪,CPP退休後轉化為養老金,高稅收支撐著免費醫療體系。上個月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從問診到復健沒掏一分錢,躺在病床上突然理解那筆省稅的意義。
稅務規劃是場馬拉松。年初調整TD1表預扣稅額,每季度追蹤免稅帳戶額度,年底整合醫療收據和捐贈證明。當你摸透規則,那些消失的數字終將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可能是RRSP滾出的複利,可能是牛奶金補貼,也可能是急診室裡那張零元帳單。這片雪國的土地上,納稅人與福利體系的共生關係,比極光更真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