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駕駛學院的第一天,空氣中瀰漫著汽油味和新鮮皮革的氣息,我的雙手微微發抖,腦海裡全是疑問:這方向盤該怎麼轉?油門踩下去會怎樣?教練遞來安全帶時,只淡淡說了句:「別急,慢慢來。」那一刻,我意識到學車不只為了駕照,更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
新手入門,最常卡在基礎動作的節奏。記得第一次練習起步,車子像脫韁野馬般前衝後頓,教練在一旁嘆氣:「油門和離合器要跳舞,不是打架。」反覆試了十幾次,才抓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離合器半鬆時,油門輕點,車子便順滑向前。這種細膩控制,像極了金融市場的波動管理:過度反應會翻車,猶豫不決則停滯。關鍵在於感知當下,而非追求完美。
實際上路後,預判能力成了生存技能。台北街頭的摩托車群呼嘯而過,公車突然切道,這些看似混亂的場景,其實藏著規律。教練教我「眼睛看遠三秒」,意思是視線永遠超越眼前車輛,掃描路口動態。有次雨天練習,我提早察覺右轉車不打燈,及時減速避開擦撞。事後他拍肩說:「路上沒有僥倖,只有準備。」這道理延伸到人生決策——風險永遠存在,但觀察力能化危機為轉機。
心理障礙往往比技術更難跨越。初期我恐懼倒車入庫,總覺得狹小空間會刮傷車體。教練沒罵人,只讓我每天空練方向盤打滿圈數,同時想像車尾軌跡。兩週後,肌肉記憶取代了焦慮,身體自然知道何時回正。這種從腦到手的轉化,需要時間沉澱,就像投資組合的長期佈局:急不得,但每一步都紮實。
選擇駕駛學院時,別只看價格或設備。我的教練曾是賽車手,退役後專教新手,他常說:「開車是責任,不是特權。」課堂上除了技巧,更多是態度培養——禮讓行人、不路怒、檢查胎壓。這些細節累積成安全文化,遠比考過筆試重要。結業那天,他送我一句話:「車鑰匙交給你,但方向盤永遠握在自己心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