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香港生活咗十幾年,做過金融分析,睇住經濟起起伏伏,工資水平成日變動,好多人問我:「點解同一個行業,有人月入十萬,有人得萬幾?」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香港熱門行業嘅平均薪酬實況,唔係淨係睇表面數字,仲要講埋背後嘅原因。
講真,金融業係香港嘅命脈,我喺投行打滾過,初入行嘅分析師平均月薪大約三萬到五萬港紙,經驗豐富嘅基金經理隨時過十萬。點解咁高?因為呢行靠佣金同獎金,市場波動大時,收入可以暴漲,但壓力大過山,朝九晚兩係家常便飯。唔係個個捱得落去,尤其係年輕人,入行前要諗清楚自己嘅抗壓能力。
科技行業呢幾年爆紅,AI同數據分析熱到燙手。我識幾個朋友轉行做IT工程師,初級職位平均兩萬五到三萬五,資深嘅四萬以上。香港政府推創新科技,人才短缺推高工資,但問題係本地培訓不足,好多公司要請外勞,競爭反而加劇。如果你諗住入行,學好coding同雲端技術係必須,否則好易被淘汰。
醫療行業一向穩定,醫生平均月薪八萬起跳,護士就兩萬到三萬五。聽落吸引,但背後嘅辛酸唔係人人知:工時長、輪班制,仲要面對疫情高峰期嘅壓力。我有個做護士嘅親戚成日呻,人工追唔上通脹,福利仲縮水。想入行嘅話,唔好淨係睇錢,仲要諗自己嘅使命感。
教育行業嘅工資就參差好多,中小學教師平均三萬左右,大學教授可能過六萬。問題係,香港出生率跌,學校縮班,新人入行機會少咗。我見過唔少老師轉行做補習,收入翻倍,但冇咗穩定福利。呢行要熬耐性,唔係為錢而做。
零售同餐飲受疫情打擊最大,sales平均萬八到兩萬五,廚師兩萬左右。復甦後工資回升,但波動大,旺季可能多三成收入,淡季就手緊。我建議後生仔入行前,儲定技能傍身,例如學多國語言招呼遊客,咁先有競爭力。
總括嚟講,香港工資水平反映經濟結構轉型,科技同金融主導高薪,但伴隨高壓同不穩定性。想搵份好工,唔好淨係追熱門,要睇自己興趣同能力匹配度。記住,人工數字背後,係生活品質嘅取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