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個在金融圈混了十幾年的老手,每年過年發利是總讓我既期待又頭痛。利是這東西,表面看是紅包,骨子裡卻是門學問——金額拿捏不當,人情債就壓垮人;習俗不懂,尷尬場面避不開。記得剛入行時,我包給上司的利是薄了點,隔天茶水間就飄著閒話,這才驚覺:利是發得好,比年終獎還重要。
利是的根,扎在華人文化深處。老一輩說這是「壓祟錢」,驅邪避災的意涵流傳千年。但時代變了,習俗也跟著演化。在廣東,未婚人士收利是天經地義;到了台灣,連已婚同事間也會互包,討個吉利。香港更講究,紅包非得用新鈔,封套折角都被視為不敬。有一年我在上海過年,隨手用舊鈔包利是給親戚小孩,當場被長輩皺眉——原來當地習俗裡,舊鈔象徵「衰運」,差點壞了團圓氣氛。
發利是的技巧,說穿了是場微型財務管理。我習慣過年前就拉Excel表:總預算抓月薪三成,細分親疏遠近。直系長輩包厚些,六千台幣起跳,既是孝心也是面子;同事朋友控制在八百以內,免得被誤會攀關係。重點是「量力而行」——見過太多人為充闊氣刷爆卡,年後躲債像做賊。金融人看這事,其實像投資組合:高風險(長輩期望)、低風險(平輩交情)要平衡,現金流才不會斷。
包紅包的藝術,藏在細節裡。鈔票張數取雙數,單數犯忌諱;新鈔得提早兩週向銀行預約,過年前三天才跑絕對撲空。封套顏色別亂挑,正紅最穩妥,金邊添貴氣,但避免全白或黑底,喪事聯想太觸楣頭。遞利是時機更要巧,拜年當面給最好,配句「新年進步」或「身體健康」,忌諱默默塞進口袋——那叫施捨,不叫祝福。
人情世故的暗流,往往在利是裡浮現。給上司包利是?金額絕不能超過對方回禮,否則馬屁味太濃。我遇過年輕同事包上萬給主管,反被懷疑另有所圖,最後調部門收場。倒是給清潔阿姨包個六百,附手寫賀卡,隔年辦公桌總被擦得發亮。這道理和金融市場相通:真心比數字珍貴,長期回報遠勝短期討好。
最深的感悟是:利是本是溫暖的橋樑,別讓它成冰冷的負擔。見過夫妻為包多包少吵到離婚,也看過小販省吃儉用包百元利是給孤兒院,孩子笑容比鑽石閃亮。現在我教女兒包利是,總說:「錢是紙,心是金。」撕掉那些虛榮算計,紅包裡藏的,終究是人與人的溫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