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搬到這個老社區時,我看著堆滿陽台的紙箱和塑料瓶,只覺得頭痛。鄰居張太太熱情地拉我去「綠在區區」回收點,她說:「這不只清空間,還能救地球!」起初半信半疑,但當我親手把廢紙換成幾枚硬幣,才驚覺資源回收不是苦差事,而是生活智慧。
社區回收點就像隱形金礦,關鍵在高效分類。紙類要分開報紙、紙箱和混合紙,塑料瓶得洗淨壓扁,金屬罐頭去蓋疊放。我家現在固定週六早上處理,把回收物裝進不同袋子,一次提去點位。這樣做省時省力,去年光賣廢紙就省下千元垃圾費。
小社區的優勢是人情味濃,回收點常設在公園邊角或里辦公室旁。我們這裡由志工輪班,教新住戶用APP查回收物清單。電子廢棄物如舊手機得特別小心,電池拆出單獨處理,避免污染。有次我誤丟帶油污的鐵罐,志工耐心解說危害,從此養成先清洗習慣。
環保背後藏經濟學問。全球資源短缺推高原料價格,回收鋁罐比開採新礦省95%能源。金融角度看,社區回收系統就像微型投資:初期設置成本低,長期減少垃圾掩埋費,還能創造在地就業。台灣年回收率破50%,但小社區若落實分類,效益翻倍,等同為下一代存下綠色資本。
真正改變是心態。從前覺得回收麻煩,現在我教孩子把寶特瓶當積木玩,壓扁比賽成家庭樂事。回收點不只收廢物,更是交流站,鄰居們分享種菜心得或二手物。上個月颱風後,我們用回收木材搭臨時棚架,這才懂「循環經濟」不只口號,是扎實的生活革命。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