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茶水間偷聽到同事聊匯豐新推的美元定存,號稱6個月期給到5.2%,當場手機差點滑進咖啡杯。老實說,這些高息優惠像極了愛情——表面光鮮,背後藏著魔鬼細節。今天直接殺去中環分行找客戶經理老友李Sir挖內幕,順手比對了三家外銀同類方案,筆記本上的油漬見證了我的震驚。
先戳破那個5.2%的夢幻泡泡:這利率只伺候「尚玉」或「卓越理財」客戶,還得是新資金。什麼叫新資金?從其他銀行搬來的錢才算,你帳戶裡原有的美元?抱歉,那是舊愛。更狠的是起存門檻,想碰5.2%得先掏出10萬美元,少一毛錢利率直接砍到4.8%。李Sir壓低聲音說:「最近好多客人在櫃檯跳腳,以為隨便存個五千就賺到,結果系統自動派發次等利率。」
真正讓我筆尖戳穿紙張的,是藏在官網角落的「階梯式陷阱」。存5千美元給4.5%,2萬美元給4.8%,10萬美元才給5.2%。這設計簡直是心理戰大師:當你存了2萬拿到4.8%,眼紅隔壁5.2%的肥肉,不知不覺就會加碼補倉。我當場按計算機,存10萬美元半年利息約2,600美元,但若誤存普通戶口,利息直接蒸發400美元——夠吃兩頓米其林三星了。
比對渣打和花旗同期方案更有趣。渣打祭出5.0%但鎖死一年期,提前解約利息打七折;花旗給4.9%看似略低,卻接受舊資金轉存。李Sir突然冷笑:「匯豐這招叫精準打擊,專釣想賺快錢的魚。」原來三個月後聯準會可能降息,現在高息定存根本是倒數計時的誘餌,逼你在降息前把美元鎖死在他們家。
最陰險的殺招藏在換匯條款。想用港幣換美元參加?匯豐的買入賣出差價硬是比渣打寬0.15%。我拿十萬港幣試算,光匯損就啃掉1,200港幣利息。李Sir遞來咖啡補刀:「看見沒?羊毛出在羊身上。」他翻出平板點開隱藏條款:透過證券戶口買美債ETF,手續費比定存管理費低三成,年化報酬還多0.7%。
走出匯豐大樓時霓虹初上,我捏著那張被咖啡漬暈染的比較表,突然看懂這場遊戲。高息數字是閃亮的魚餌,門檻與期限才是鋒利的鉤。下次見到「限量優惠」四個字,記得先翻到說明書最後三頁——那裡總藏著銀行不想你看見的真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