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進匯景,那股熟悉的街頭香氣總能喚醒味蕾深處的記憶。作為一個在金融圈打滾十幾年的老手,我常笑說,這裡的美食經濟就像股市一樣起伏不定——有些老店默默堅持,靠著口碑累積價值;有些新秀一炮而紅,卻可能曇花一現。今天,就來聊聊那些值得你掏出錢包一試的寶藏。
先從熱門餐廳說起吧。匯景中街的「老灶火鍋」,絕對是本地人私藏的聚點。記得去年冬天,我和幾個投行朋友加班到深夜,溜進這家不起眼的店面。木頭桌椅泛著油光,老闆娘一邊切著手打牛肉丸,一邊抱怨食材漲價:「豬肉成本翻倍,但我們不敢亂抬價,怕老客跑光。」那鍋麻辣湯底,用四川花椒慢熬八小時,辣中帶麻,配上新鮮的雪花牛肉,入口即化。重點是,人均才三百港幣左右,在通脹飆升的今天,簡直是良心價。另一家「海港茶座」則適合商務午餐,坐擁維港景色,他們的招牌燒鵝皮脆肉嫩,秘製醬汁帶點甜酸,搭配一杯凍檸茶,瞬間忘掉早上的KPI壓力。
地道小吃更藏著匯景的靈魂。黃昏時分,廟街的「阿婆碗仔翅」攤位前總排長龍。七十歲的阿婆守了四十年,一碗翅湯用雞骨、魚肚熬成濃稠金黃,撒上冬菇絲和蛋花,熱騰騰捧在手心,才賣二十元。她跟我聊過,當年從潮州逃難來港,靠這小攤養大三個孩子,現在租金飛漲,年輕人嫌賺得少不接班,傳統手藝快失傳了。另一絕是「陳記咖喱魚蛋」,藏在小巷轉角,魚蛋彈牙不粉,淋上自製咖喱醬,微辣中透著椰香。每次咬下去,總想起小時候放學衝去買的場景——那時五元一串,現在漲到十元,但人情味沒變。
這些美食背後,其實是香港縮影。匯景的餐廳和小吃攤,多數是小本經營,面對租金、人工和進口成本壓力,能活下來都靠韌性。就像金融市場,波動中總有贏家。如果你來訪,別只顧打卡,試著和老闆聊聊故事,一口美食配一段人生,比米其林星星更真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