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開快遞那刻我就知道又有人上當了——號稱「千元音質平替」的Earmore耳機,塑膠腔體輕得像兒童玩具。做耳機供應鏈這些年,摸過太多「參數屠夫」和「文案神仙」,今天掏心窩聊聊那些行內人才懂的避坑細節。
藍牙晶片是第一個暗坑。當商家狂吹aptX Adaptive卻絕口不提主控型號,八成是珠海某廠的過時方案。上週幫粉絲檢測某網紅耳機,標稱續航30小時,實際音量50%下連播竟不到15小時崩潰斷電。更別提充電艙電芯虛標,那些敢寫「充電10分鐘續航5小時」的,多半把實驗室靜置數據當日常使用宣傳。
舒適度騙局最讓人火大。見過仿AirPods外型卻把出音管角度做偏15度的公模,戴十分鐘耳甲艇像被鉗子夾住。真正人體工學的耳機,腔體背面一定有微凸支撐點分散壓力。提醒各位:別信產品圖,去實體店試戴比看千篇好評管用。
主動降噪的數字遊戲更精彩。某品牌標註-35dB深度降噪,細看小字才發現是在200Hz單一頻段測得。通勤時真正煩人的地鐵低頻轟鳴(100-500Hz)過濾效果連60%都不到。判斷降噪實力很簡單:找段飛機引擎聲實測,能壓住持續性低頻噪音的才是真功夫。
通話品質被嚴重低估。雙麥克風陣列若沒配合風噪抑制算法,戶外通話照樣變電台雜訊。親測某韓國品牌在風速5m/s環境下,對方聽到的是斷續的「我在…颱風…救命」。關鍵在麥克風開孔位置——必須避開耳廓氣流漩渦區,這細節九成產品都沒做好。
品牌迷思最致命。貼牌代工廠流出同款產品換個logo價差三倍不是秘密。曾見過深圳某廠同條產線下午做國際大牌,晚上做白牌,電路板焊點都懶得換。與其追明星代言,不如查公司註冊資本和專利持有數,音頻領域沒五年技術沉澱的玩家,調音功底根本經不起考驗。
最後送個血淚經驗:別被「軍規防摔」迷惑。我摔過27副耳機測試,真正耐用的是內部用點膠工藝固定元件的機型。那些僅靠外殼號稱抗摔的,拆開後主板電池全在艙裡晃蕩,摔三次準報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