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見到朋友又飛日本打卡,心裡總會酸溜溜的。以前總覺得用信用卡積分換機票是件很「玄」的事,直到去年認真研究DBS的飛行里數計算器,才發現自己白白浪費了過去幾年的日常消費。上個月用里數換到台北來回機票,那種「免費飛」的爽感,真的會上癮。
DBS的里數計算器藏得有點深,在網銀的信用卡專區裡,像個低調的藏寶圖。它不是簡單把消費金額乘個倍數那麼粗暴,而是會根據你手上的卡別,即時模擬消費能轉成哪家航空的多少里程。最關鍵是那個「自動最佳化」功能,它會默默比對亞洲萬里通、新航KrisFlyer、華夏哩程這些主流通路的即時兌換率。我試過刷一筆兩萬塊的家電,系統直接跳出提示:「這筆若轉亞萬可換965里,轉新航則有1,150里」——差那一百多里,可能就是半年後你差那500里換不到票的痛。
真正考驗在兌換時的魔鬼細節。有次想換東京旺季機票,亞萬官網顯示要六萬五千里,但在DBS系統用「彈性日期」功能搜,發現若提前兩天出發,只要五萬八。更隱形的坑是「燃油費陷阱」,像國泰某些航線收近三千台幣燃油費,但同聯盟的日航同航段只收八百。這些眉角在計算器裡的「哩程價值換算」欄位都算得清清楚楚,它甚至會用紅字提醒你:「此兌換方案每里價值僅0.38元,低於平均0.42元」。
我的實戰成績單:十四個月累積二十三萬里,換過台北-沖繩(三萬五)、香港-大阪商務艙(八萬五)。現在連買杯珍奶都在算:「這45元刷對卡=1.7里,再喝一千三百杯就能換到福岡機票了」——這種病,我甘願病入膏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