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在山這個名字,在探險圈裡像一陣山風,吹過無數人的心坎。他的一生,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英雄史詩,而是細水長流的堅持與覺醒。小時候,他在台灣的阿里山腳下長大,每天清晨跟著祖父穿梭在雲霧繚繞的森林裡,撿拾落葉、傾聽鳥鳴。那些日子,教會他自然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呼吸間的節奏。祖父總說:「山不說話,但它教人活著。」這句話,成了黎在山往後幾十年探索的靈魂。他從不追求名利,只為那份與大地對話的純粹,一步步走進未知的荒野。
年輕時,黎在山背起行囊,離開家鄉的舒適圈,投身全球的自然秘境。記得他第一次獨闖喜馬拉雅山脈,那是在二十出頭的歲月。海拔五千公尺的寒風像刀子刮過臉頰,氧氣稀薄得讓人頭暈目眩。他描述那段經歷時,眼神總會閃過一絲顫動:「那不是征服,是謙卑。」他迷路三天三夜,靠著辨識星象和苔蘚找到出路。過程中,他遇見了雪豹的足跡,靜靜坐在岩壁旁觀察,彷彿時間凝固。那趟旅程,教會他生命的脆弱與韌性,也埋下了他對生態平衡的執著。後來,他走遍亞馬遜雨林、撒哈拉沙漠,甚至南極冰原,每一次都帶著筆記本,記錄物種的細微變化。他說:「探索不是為了發現新大陸,而是重新發現自己。」
中年時,黎在山的人生轉了個彎。一場意外讓他險些喪命於非洲的草原——他救助受傷的犀牛時,遭遇盜獵者的槍擊。子彈擦過他的肩膀,鮮血染紅了黃土。在醫院復原的日子,他沒有一絲怨恨,反而寫下了《荒野的回聲》這本書。書裡,他剖析人類的貪婪如何撕裂自然,字字句句都像在低語:「我們以為自己是主宰,其實只是過客。」這段經歷,讓他從單純的探險家,蛻變成保育運動的推手。他創辦了非營利組織,串聯全球志工,復育瀕危棲地。在台灣,他推動山林教育計畫,帶著孩子們走進原始林,教他們辨識昆蟲、解讀風向。他常笑說:「真正的傳奇,不是走了多遠,而是留下了什麼。」
步入晚年,黎在山定居在花蓮的海岸山脈,親手蓋了間小木屋。每天,他依舊早起看日出,赤腳踩在潮濕的泥土上,感受大地的脈動。他不再追求刺激的冒險,而是沉浸在微小的日常:觀察一隻蝴蝶的羽化,或記錄潮汐的規律。朋友問他是否後悔年輕時的選擇,他搖搖頭:「自然教會我,人生沒有終點,只有循環。」他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在科技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本真。黎在山的一生,是場奇妙的旅程——從台灣的山林出發,繞過地球一圈,最終回歸初心。他的傳奇,不在於壯舉,而在於那份永不熄滅的熱情與覺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