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體能訓練場只剩啞鈴碰撞的聲響,黃德森靠在海綿墊上喘氣,汗珠沿著下顎滴落地板。牆面貼著他二十歲征戰亞運的褪色照片,那時繃緊的肌肉線條如今裹在寬鬆的運動外套裡。他忽然笑出聲,對著空蕩的舉重台低語:「當年舉起槓鈴像征服山岳,現在看學員舉十公斤手抖,心跳竟飆得比當年破紀錄還快。」
運動生涯的終結像被抽走脊椎。零八年北京奧運前夕,椎間盤裂痕讓醫生遞來診斷書那日,他抱著冰袋在淋浴間坐到天亮。熱水早涼透了,皮膚凍出青紫色,他卻盯著瓷磚縫隙想:「若不能做衝線的人,能否成為劃跑道的人?」轉型初期最難熬的不是知識缺口,是身份認同的撕裂。有次示範抓舉動作,腰傷猝然復發,他蜷在地板聽見少年們驚惶喊「教練」,那瞬間痛楚混著羞恥湧上喉頭——曾經的獎牌得主,竟在毛頭小子面前狼狽不堪。
真正頓悟在馬來西亞某間簡陋健身房。他指導的華裔少女苦練三年仍卡在省級選拔賽,女孩父親悄悄塞來紅包:「森哥,當給孩子買糖吃。」黃德森捏著紅包站在榴槤攤前怔忡,突然想起自己啟蒙教練的話:「好教練的眼是透視鏡,要看見骨骼底下藏著什麼。」當晚他退還紅包,卻收下少女三年來的訓練日記。連續七十二小時剖析每頁紀錄,終於在飲食欄位發現端倪:女孩賽前總習慣喝祖母熬的當歸湯。「中藥補氣血,但當歸鬆弛肌肉啊!」後來少女在全國賽奪銀,頒獎時把獎牌掛上他脖子。
如今他帶隊的秘訣藏在八本皮革手札裡。藍色封皮記滿選手生理數據,紅色則是心理觀察。有次香港隊新星陳柏宇在東亞運失常,教練團急著調整訓練菜單,他卻翻出紅冊某頁:「這孩子每次母親來觀賽就分心,查過航班了嗎?」果然當天觀眾席有抹熟悉身影。他開發的「失敗影像庫」更讓年輕選手又愛又恨——收錄三百段國際賽事失誤影片,每週強制觀看。「怕什麼就看什麼,看到恐懼變成老友。」
某個暴雨夜,退役十年的老對手醉醺醮撞進訓練中心,指著他罵:「你當教練比當選手時還瘦!」兩人癱在槓鈴堆旁喝光半打啤酒,老友哽咽:「當年你退役我偷笑過,現在我連教社區大學都搞砸…」黃德森把玩著空罐突然起身,打開投影機播映自己首年帶隊的紀錄片:學員動作走樣、戰術誤判、他暴怒摔戰術板的糗態全在銀幕跳動。「教練這行啊,」他笑著拍友人肩膀:「得先學會把自尊心碾碎當肥料。」
最近他迷上沙漏哲學。辦公室擺著三十座不同流速的沙漏,有選手焦慮賽果時,他就翻轉某座沙漏:「看,這細沙要流兩小時,夠你重看五次比賽錄影了。」金黃沙粒墜落的軌跡裡,藏著他從運動員血肉中淬煉出的真理:真正的轉型不是華麗轉身,是把舊日榮光研磨成粉,重新澆鑄成托舉他人的基石。當最後一粒沙墜落那刻,嶄新的時間才真正開始流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