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過九龍城,無意間瞥見培道中學那道沉穩的磚牆,陽光正好灑在爬滿藤蔓的校舍上,幾個穿著整齊校服的學生邊走邊討論著什麼,臉上沒有常見的課業壓力,反而閃著投入的光。這所創立超過一世紀的學府,總給人一種不疾不徐、底蘊深厚的感覺。它究竟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教育環境中,走出一條兼顧學術與全人發展的路?這份好奇,驅使我去了解他們背後的策略。
很多人以為名校嘛,無非是催谷成績、狂操公開試。培道確實學術表現亮眼,但翻開他們的校務報告或與校友聊聊,你會發現「優質教育」對他們而言,遠不止於分數。他們更像是在搭建一個生態系統,讓不同稟賦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土壤扎根、抽芽、綻放。這份「全面發展」的藍圖,是刻意經營的結果。
課程設計是核心。他們當然重視基礎學科,但更強調知識的「活性」。舉個例,中文科不單是死背範文,而是結合社區歷史,讓學生採訪街坊、書寫九龍城故事,把語言化作理解社區的鑰匙。通識教育更不用說,議題探討常引入真實案例,甚至模擬聯合國會議,逼著學生跳脫課本框架,思考立場、蒐集證據、學習說服與妥協。這種學習,是會內化成處世能力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非學術」空間的重視與賦權。別小看那些學會活動、義工服務、體藝團隊,培道是真正把它們當作「第二課堂」來經營。資源投入不說,關鍵是給予學生極高的自主權。戲劇社從編導、排練到燈光音響,幾乎由學生一手包辦;環保學會推動的校園減廢計劃,從構思到執行,學校提供顧問,但決策權在學生手上。這種「放手」,培養的是課本教不來的責任感、解難力和領導力。一位校友跟我說:「在培道搞活動學到的危機處理,比我第一份工作遇到的挑戰還實用!」
還有那份像家族傳承般的「學長學姐」文化。培道的「學長領航計劃」不是虛設,高年級生會系統性地帶新生適應、分享學習方法、甚至課後輔導。這不僅減輕老師負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個互助的氛圍。學長姐在指導中鞏固所學、學習承擔;新生則獲得同儕視角的支持,更快找到歸屬感。這種橫向連結,讓學校不只是上課的地方,更像一個共同成長的社群。
不得不提他們的空間哲學。校園不算特別大,但處處可見巧思。那個由舊校舍改建的生態園,是生物課的天然教室;圖書館不只有書,更像個舒適的共學空間;連走廊都佈置著學生的藝術作品和專題報告。空間傳遞著無聲的訊息:學習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你的努力會被看見。這種環境潛移默化地鼓勵探索與表達。
當然,理想與現實總有拉扯。在公開試主導的香港,堅持全人發展絕非易事。家長對成績的期望、升學的現實壓力,學校如何平衡?培道的做法是「透明」與「溝通」。他們不迴避學術要求,但更強調過程中的能力培養,並用具體的學生成功案例(不僅是入大學率,更包括學生在個人興趣、服務上的成就)來說服家長,長遠的能力比短暫的分數更保值。同時提供多元的升學輔導,讓不同志向的學生都有清晰的出路圖。
培道的策略,像在編織一張細密的網。學術課程是經線,嚴謹紮實;課外活動、學生自主、同儕支援、環境氛圍是緯線,靈活豐富。經緯交錯,托住每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深諳教育不是工廠流水線,無法用同一套模具複製「優秀」。真正的優質,在於看見差異、提供養分、創造空間,讓學生在嘗試、跌倒、再站起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自己是誰,能成為誰。這份從容背後的堅持,或許才是這所百年老校歷久彌新的關鍵。當教育不再只是填滿容器,而是點燃火焰,那光芒,自然能照亮更遠的路。
评论: